第 4 頁:參考答案 |
11.我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都屬于(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綜合課程
D.經驗課程
12.“學不躐等”、“不凌節而施”體現了教學的( )。
A.直觀性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循序漸進原則
13.考核和測定學生成績的基本方法是( )。
A.觀察法
B.測驗法
C.調查法
D.自我評價法
14.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經過多次的培養或矯正訓練,不能操之過急,這表明德育要遵循( )。
A.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
B.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C.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規律
D.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律
15.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地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來影響集體。這種把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以增強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被稱為( )。
A.常規管理
B.民主管理
C.目標管理
D.平行管理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0個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6.促進學習化社會產生并帶來教育觀念變革的“終身教育”概念是以“______、終身、教育”三個基本術語為基礎的。
17.“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教師的起碼要求。這說明教師工作具有明顯的______性。
18.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______》一書匯集了他關于哲學、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論。
19.教育實驗法是教育學研究的常用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可采取三種形式,即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和______實驗。
20.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培養人才、宣傳思想和______。
21.維果茨基認為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在教育過程中需要確定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______。
22.關于個體發展的動因,有人認為它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這種觀點被稱為內發論;而有人認為它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這種觀點被稱為______論。
23.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______。
24.教育目的的制訂既受到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制約,也必須考慮受教育者的______。
25.教師職業專業化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即必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和良好的______。
26.課程評價主要有______功能、修正功能和決策功能。
27.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這種認識的特殊性表現在間接性、______性、簡捷性和交往性四個方面。
28.教學過程的內部發展動力是______和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之間的矛盾。
29.綜合課大體上由______、檢查復習、掌握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課外作業等五個環節組成。
30.測驗的______是指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
31.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有計劃、有組織、系統地、有針對性地對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積極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的內部矛盾運動,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識、道德品質以及______能力的教育活動。
32.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要素構成,其中受教育者既是受教的客體,又是______的主體,是影響德育效果的內在因素。
33.班級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活動為基礎,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特殊的______,是學生實現個體社會化的重要環境。
34.在班主任工作中,制訂具有前瞻性的目標最能體現班主任作為______者所發揮的作用。
35.學校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人,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______。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