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 |
第 2 頁:多選、填空、簡答、論述 |
第 3 頁:參考答案 |
答案與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2.C解析:教育學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狹義的教育。
3.D解析:本題考查成人教育。
4.B解析:赫爾巴特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并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他的貢獻在于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5.A解析:康德認為,文化是在公民社會形成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文化標志著人類從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的轉變。
6.B解析:我國20世紀教育發展總目標中的“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7.D解析:因材施教原則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特殊途徑。
8.D解析:沒感覺到奉獻是“犧牲”,而感到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故應選享用功能。
9.C解析:世界上最早頒布義務教育法令的國家是德國,德國也是義務教育的起源國,而我國直到l986年7月才頒布義務教育法,故C項錯誤。
10.A解析:組織管理能力是班主任能力的核心,是建設良好班集體的關鍵。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解析: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剩余產品,一部分人才能從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教育,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了文字,只有具備這些條件,學校才能產生。
2.ABE解析:本題考查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3.AD解析:小學課程設計要以通俗的、小學生能理解的形式體現高度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
4.ABCD解析:社會實踐是教學的一種輔助途徑,不屬于教學活動。
5.ABDE解析:鞏固離不開記憶,但不是死記,而是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故C項說法錯誤。
三、填空題
1.永恒性
2.人的素質
3.以教學為主
4.《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5.基礎
6.“言傳身教”
7.專業素養
8.講義式提綱式
9.基礎性奠基性
10.教師資格制度
四、簡答題
1.(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智力是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系統,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智力核心。創造力是指最終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成品的能力。(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教學可以傳授體育、衛生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的體質。同時,使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發展健康的體魄。(4)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基礎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通過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觀點、道德觀點以及其他思想觀點;通過教學,還可以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和發展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2.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普及性。小學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依照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凡適齡兒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義務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對所有的入學兒童負責,愛護、關心、教育每一個學生,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2)基礎性。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是不容忽視的。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而非專業教育,其內容應包括國家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包括相應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其在完成這一教育任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3)強制性。為了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必須依靠國家法律的強制力量,這就是義務教育的強制性,義務教育的實施,使小學教育具有了強制性的特征。
3.教師課外輔導要注意:(1)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教師要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確定輔導的內容、重點,并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2)目的明確,著重啟發。每次輔導要有計劃,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己尋找解決疑難的途徑。(3)組織學生互相幫助。對差生的輔導可適當組織優秀學生對他們進行幫助,以互相促進、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優秀學生過多的課外時間。(4)善于總結、積累經驗。輔導時教師要對學生的疑難、存在的問題、個人的體會等做好記錄,既可使講課有的放矢,又可積累資料、掌握規律,有預見性地搞好今后的教學工作。
4.教師的任務與職業角色的多重性,決定教師勞動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復雜性。教師勞動屬專業性工作,從事精神財富的生產,它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是很復雜的腦力勞動。第二,創造性。這是由勞動對象的特點決定的。教師勞動既要講科學,又要像藝術家那樣進行創造性勞動。從目標的確定,教育過程的安排,教育內容的確定都體現創造性。第三,示范性。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青少年學生向師性的特點,也決定他們對教師的認同。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教師勞動的重要特點。第四,長期性。教師勞動的根本意義是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學生成才,達到這一目的必然是長期的。教師勞動的長期性特點,有助于樹立素質教育的思想。
5.課外活動具有如下特點:(1)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自愿選擇性。課外活動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選擇、自愿參加的活動。(2)課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靈活多樣性。從內容和組織形式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3)學生在課外活動組織上的自主性。與課堂教學相比,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五、論述題
1.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它的意義是:(1)師德對教師自身的發展與提高起保證和推動作用,使教師保持良好的從業心態;(2)教師的道德行為對學生是直接的示范,對于處于關鍵時期的小學生來說養成良好品德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師德修養直接影響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是:愛崗敬業,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實踐中;熱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教師應關心學生,尊重、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為人師表,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將做人與育人統一起來,時時處處為學生做榜樣;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鉆研,不斷進取。
2.(1)智力的發展依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于智力的發展。學生智力的發展有賴于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不存在無知識的智力,知識是智力活動的內容和手段,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學生掌握知識也需要以相應的智力發展為條件。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智力發展的水平。個體掌握知識的快慢、深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的智力水平。(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引導學生自覺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促進智力的發展。知識不等于智力,掌握知識的多寡并不代表智力發展的高低,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掌握知識來促進智力的發展。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知識不等于智力,而發展學生的智力也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因此,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有效發展他們的智力。知識與智力的相互轉化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第二,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第三,重視學生操作能力和參與意識的培養,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最后,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