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按照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的觀點,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稱為認知策略。
2.D【解析】說謊、偷竊和欺騙等行為都屬于行為障礙。
3.A【解析】水平遷移是指處于同一層次(抽象性和概括性無差異)的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垂直遷移是指處于不同層次(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差異度)的各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逆向遷移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
4.D【解析】奧蘇伯爾認為影響遷移認知結構的三個變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定性。
5。C【解析】算法式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與方案,選擇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為達到某一個目標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采取的逐步的程序。
6.A【解析】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行為(技能、習慣)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
7.C【解析】將成功或失敗歸因于任務難度,這屬于外部的、不可控和穩定歸因。同樣,將成敗歸因于努力,它屬于內部的、可控的穩定因素。
8.D【解析】柯爾伯格的6個階段歸屬3種水平:①前習俗:服從與懲罰定向;利己主義定向。②習俗:人際和諧與一致(好孩子定向);維護權威與社會秩序定向(法律與秩序定向)。③后習俗:社會契約定向;普遍倫理原則(原則與良心定向)。
9.B【解析】態度的認知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
10.C【解析】推測與假設訓練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靈活應對。
11.B【解析】知識是個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后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知識學習的類
型有: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
12.C【解析】在學習的初期,學習效果也較明顯,但過了一個階段,學習效果降低,甚至逐步減退,并出現性情易急躁煩悶,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高原現象”。在成長曲線上表現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現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線繼續上升。
13.C【解析】定勢對人的心理活動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有消極的干擾作用。前者有助于認知思維活動的迅速、敏捷而有效地進行;后者則相反,它使創造性, 思維活動受到限制,難以突破舊框框,或使思維僵化,缺乏靈活性,甚至造成認知的歪曲反映。
14.D【解析】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把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聯結的形成是通過盲目嘗試一逐步減少錯誤一再嘗試這樣一個往復過程習得的。
15.B【解析】感知運動階段(0~2歲)特點撼覺和動作分化。前運算階段(2~7歲)特點: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號來代替外界事物;思維受直覺表象的束縛。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特點:思維可逆,能進行邏輯推理;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特點: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能運用假設一演繹推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具有抽象邏輯思維;思維靈活。
16.B【解析】心理評估是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搜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并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17.C【解析】教師的人格中,激勵、想象和同情心最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18.B【解析】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
19.C【解析】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的主要方法是兩難故事法。
20.B【解析】操練和練習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和運用知識、掌握技能和技巧。這是各科教學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填空題
21.學與教 22.直接檢驗 23。簡化 24.結構 25.開放性
26.分段 27.后習俗 28.道德規范29.評價 30.效能
三、簡答題
31.【答案要點】加涅根據學習情境由簡單到復雜、學習水平由低級到高級,把學習分為八類:
(1)信號學習。
(2)刺激一反應學習。
(3)連鎖學習。
(4)言語聯結學習。
(5)辨別學習。
(6)概念學習。
(7)規則或原理學習。
(8)解決問題學習。
32.【答案要點】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有: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
(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
(6)小組輔導。
33.【答案要點】問題解決的過程:
(1)發現問題——問題解決的首要環節。
(2)理解問題——形成問題的表征,在頭腦中形成問題空間。
(3)提出假設——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與方案,選擇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
(4)檢驗假設——確定假設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符合科學原理。
34.【答案要點】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方式包括: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2)注意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35.【答案要點】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
(1)智力技能的參照模型脫離了原型。
(2)智力技能的進展迅速。
(3)智力技能在實際應用中具有高效性。
四、論述題
36.【答案要點】(1)逐步形成和諧的道德認識能力。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具有依附性,缺乏原則性,但發展趨勢是穩定的、和諧的,主要表現在:①在道德認識的理解上,從直觀、膚淺的理解逐步過渡到較為抽象、本質的理解;②在道德品質的評價上,從只注意行為結果逐步過渡到受內心道德原則的制約。
(2)道德言行從比較協調到逐步分化。
(3)明顯表現出自覺紀律的形成。具體經過三個階段: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階段;過渡階段;將紀律原則變成自覺行動階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