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題
1.裴斯泰洛齊
2.科學的體制化
3.進行個性教育
4.主體
5.全體學生
6.進程
7.心理特征
8.難易程度
9.政治教育
10.書信聯系、電話聯系
四、名詞解釋
1.班級管理: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帶領班級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2.非指導性教學法:代表人物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他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理論為基礎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
3.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4.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理想;
(3)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基礎上的。
2.【答案要點】
(1)把焦點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
(2)搜集信息;
(3)組織材料;
(4)分析材料;
(5)報告結果。
3.【答案要點】
(1)進一步研究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2)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3)考慮課的進行步驟,確定課的結構,分配教學進程中各個步驟的時間;
(4)考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的準備和使用方法及板書設計;
(5)寫出課時計劃。
4.【答案要點】我國中學德育的任務就是通過學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應達到一定的要求或培養規格。其主要內容有四點:
(1)培養學生逐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
(3)逐步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紀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
(4)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質。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辨能力。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的一種內心體驗。對品德認識和品德行為起著激勵和調節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為,是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所做出的行為反應,是人的內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行為表現,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
(2)知、情、意、行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
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培養道德行為。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順序,而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確定從哪開始。
2.【答案要點】該觀點是錯誤的。
(1)這些教師認為沒有教育理論,一樣可以有教育實踐,他們忽略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密切聯系。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正確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2)教育理論對教育工作者意義重大。從理論功能上講,它有助于解釋教育實踐指導教育實踐,推動教育改革;從實踐意義上講,它有助于樹立科學教育觀,提高教育質量,為學習其他相關學科奠定理論基礎,缺少理論的指導,實踐難以取得成效。
(3)孔子是一位實踐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它不僅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而且還善于總結經驗并上升到理論高度!皽毓手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都是他總結經驗后提出的教學理論,這些理論反過來指導教學實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