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1-10 |
第 2 頁:單選題11-20 |
第 3 頁:多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5 頁:單選題答案 |
第 6 頁:多選題答案 |
第 7 頁:非選擇題答案 |
1.× 【解析】常思考這樣問題的教師還處在關注生存階段。
2.× 【解析】這是種規則學習,是產生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3.× 【解析】當新情境與定勢一致時,定勢對解決問題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
4.× 【解析】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5.√【解析】學習期待是靜態的,而誘因是動態的,它將靜態的期待轉換成為目標。所以,學習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學習的誘因。
6.× 【解析】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是上位學習。
7.√ 【解析】反復閱讀可及時發現學習中的薄弱點,從而在重復學習時有針對性地加強薄弱點的學習。
8.× 【解析】單獨孤立地進行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效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應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
9.×【解析】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與完善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來的。
10.×【解析】懲罰不等于體罰,必須嚴格避免體罰。
四、填空題
1.行動研究法;2.外傾型,內傾型;3.動作技能;4.個體自身行為,歸因方式; 5.結構化,網絡化;6.直接發生途徑,間接轉化途徑; 7.前提條件;8.誘導性,灌輸性,說教性; 9.普萊西;10.細目表,兩維表。
五、名詞解釋
1.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2.性格: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會意義,不同性格特征的社會價值是不一樣的。因而,性格便成為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3.有意義學習: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個體原有認知結構中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和非人為聯系的過程。
4.理解問題: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摒棄無關因素,并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征,主要是確定問題究竟是什么,并盡可能地達到對整個問題的準確理解。
5.組織策略:在學習中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六、簡答題
1.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傳統教學條件下,智力是學習成績的一個可靠的預測指標。然而,智力并不影響學習能否發生,它主要影響學習的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所有這些認知差異表明,我們必須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其次,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最后,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2.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樣,才能創設問題的情境。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并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3.(1)預防精神疾病、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
(3)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4.(1)要使心智活動的所有動作以展開的方式呈現。
(2)要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使心智活動在直覺水平上得以概括,從而形成關于活動的表象。
(3)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并適時向下一階段轉化。
(4)為了使活動方式順利內化,動作的執行應注意與言語相結合,一邊進行實際操作,一邊用言語來標志和組織動作的執行。
七、論述題
【答案要點】
1.學習過程
指學生獲得、保持和應用知識、技能與道德規范的過程。在教育心理學中,人們研究最早和最多的就是這一過程,這些研究結果構成了學習/動機理論。各家各派學習理論之爭也都集中體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解釋上。
2.教學過程
指教師把知識技能以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對教學過程的研究比起對學習過程的研究起步要晚,目前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效教學理論。
3.評價/反思過程
這既可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后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又可貫穿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中。
它是對學習和教學效果進行測量、評定和反思,以求進一步改進的過程。
這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受教學過程影響,教學過程要圍繞學習過程進行,并且通過學習過程而起作用。評價/反思過程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而變化,反過來又促進學習和教學過程。同時,這三種過程都受教學過程四個變量的影響。
八、案例分析題
【答案要點】
王老師:要創造積極、活潑、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創造欲望。鼓勵學生不迷信書本和教師,大膽質疑,敢于發言。
李老師:應掌握開發創造力的具體方法。如智力激勵法(腦風暴法或腦轟炸法)、信息交合法、聯想法、統攝法(任舉其中兩種即可)。
張老師:改革評價機制,評價方式多元化。
具體做法:評價目的的激勵化、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系統性、評價標準的統一性和個別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