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簡答題 |
第 3 頁:材料分析題 |
三、材料分析題
1.張三是某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班主任老師反映該學生學習習慣差,作業拖拉,懶散,紀律松散,上課愛說閑話,甚至隨意離開位置,平時課余時間都沉迷于網絡游戲,放學后經常出入學校附近網吧,也愛和班級同學打架,愛搞惡作劇,如把粉筆灰撒進同學飯盒里,上課無故拍打周圍同學肩膀,影響同學聽課。經班主任老師了解,張三一家三口,父親常年在上海打工,很少回家,母親在一個綜合市場擺攤位賣服裝。平時張三都是由母親照顧。雙休日基本上會跟隨母親在市場內,綜合市場里人多事雜,絕大多數人都不怎么注意言行舉止,導致張三平時出現不文明的語言和行為。母親因忙于生意,對兒子疏于管理,待到兒子犯錯時則是一頓打罵,而爺爺奶奶非常溺愛孩子,平時寵愛有加。
問:(1)張三的種種行為是不良品德行為嗎?請給出診斷的依據。
(2)結合本案例,試述小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
(3)針對張三的這種情況,請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當今小學生德育工作的具體措施。
【答案要點】(1)張三的行為是屬于不良品德行為,張三上課經常心不在焉,學習習慣差;上課喜歡干擾課堂教學,經常無故離開座位;課余時間沉溺于網絡游戲;言行舉止不文明,常與師生發生沖突;行動怪異,不熱心集體活動,等等;張三的這些特點符合不良品德行為診斷的標準。
(2)原因:①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如社會上各種錯誤思想和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的精神垃圾;各種惡習的人的引誘,尤其是壞人的教唆等。②家庭教育不當。家長缺乏表率作用,無視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不良后果。爺爺奶奶的溺愛、遷就。這容易養成子女任性、自我中心、無能為力、專橫、懶惰、依賴等消極的性格特征,以至發展成為不良品行。③學校教育的失誤。
(3)措施:①組織學習,營造氛圍;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②激發情感,榜樣引導。用身邊的榜樣引導或用名人的事跡激勵。③重視實踐,樹立品行。積極開展德育實踐活動。讓德育體驗化、生活化,在實踐中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
2.“差生”的成績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員,我也曾努力過,刻苦過,但最后卻被一盆盆冷水澆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語考試來說吧,我覺得學英語比上青天還難,每次考試不是個位數就是十幾分,一次教師罵我是蠢豬,我一生氣下決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個英語第一名。
心想這次老師一定會表揚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師一進教室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問我:
“你這次考的這么好,不是抄來的吧?”聽了這話,我一下子從頭涼到腳,難道我們差生就一輩子翻不了身了嗎?
問題:透過這個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對現行評價制度和評價方法的恐懼、不滿與無奈。現行課程評價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答案要點】(1)評價功能失調,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激勵、發展的功能,表現在學生身上就是學生只關心考試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幾名,而很少關心考試中反映出來的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過分關注活動的結果(如學生成績、教師業績、學校升學率等)。忽視被評價者在活動的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忽視對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忽視對教育活動發展、變化過程的動態評價。
(3)評價主體單一,基本上沒有形成學生、教師管理者、教育專家、家長等多主體共同積極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忽視了評價主體多源、多向的價值,尤其忽視自我評價的價值。
(4)評價標準機械、單一,過于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學生、教師、學校的個性發展和個體間的差異性。
(5)評價內容片面,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對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有所忽視,或者缺乏有效的評價工具和方法。
(6)評價方法單調,過于注重傳統的紙筆測驗,對體現新的評價理念的新質性評價方法不夠重視。
(7)忽視對評價結果的反映和認同,使評價的激勵、調控、發展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8)評價對象基本處于被動地被檢查、被評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對評價往往持一種冷漠、應付、對立、討厭、拒斥或者害怕、恐懼、逃避的態度,甚至出現欺騙、弄虛作假的行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