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簡答題 |
第 4 頁:論述題 |
第 5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6 頁:活動設計題 |
第 7 頁:答案及解析 |
二、簡答題
21.答:視覺是兒童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發展主要表現在視敏度的發展和顏色視覺的發展兩個方面。兒童視覺發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1)視敏度。視敏度是指精確地辨別細致物體或處于具有一定距離物體的能力,也就是發覺一定對象在體積和形狀上最小差異的能力,即通常所說的視力。視敏度發展的特點為:①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視覺敏度也在不斷提高;②視敏度發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歲與6~7歲的幼兒視敏度水平比較接近,而4~5歲與5~6歲幼兒的視敏度水平相差較大。
(2)顏色視覺。顏色視覺是指區別顏色細致差異的能力,亦稱辨色力。幼兒顏色視覺發展的特征有:①幼兒正確辨認顏色的百分率和正確辨認顏色數,隨年齡增長而提高;②幼兒正確辨認顏色的百分率,因年齡不同、顏色不同、辨認方式不同而有差異;③幼兒辨認顏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顏色名稱,如果混合色有明確的名稱,如“淡棕”、“橘黃”,幼兒同樣可以掌握;④幼兒對某些顏色,如“群青”、“天藍”、“古銅”等之所以不能辨認或不善辨認,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觸機會少,成人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指導。
22.答:學前兒童性格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兒童的性格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個別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兒童行為的各方面,使孩子在不同的場合、不同方面的行為都顯示出較強的一致性。如對幼兒日常行為的觀察就可以發現每個孩子的典型特點。
(2)性格是一個多側面的結構,兒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針對那些較低級的性格因素而言,而對于人的性格有決定性影響或成為性格主要特征的高層次的因素還遠未形成。
(3)兒童性格的發展具有明顯受情境制約的特點,兒童的行為直接反映外界的環境影響。
23.答:(1)陳鶴琴指出學前教育對于兒童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也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他對自己的子女進行3年跟蹤觀察實驗研究,記錄了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總結出家庭教育的原則和方法。1923年又創辦南京鼓樓幼稚園。
(2)陳鶴琴強調學前教育要考慮兒童的特點。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兒童不是小大人,對兒童的培養與成人不同,要適應兒童喜好游戲、好奇、好模仿、喜歡戶外生活的特點,做到兒童化,杜絕中小學化、成人化;他倡導要了解每個兒童的個性,多采用小團體的教學法,因材施教;同時,兒童有獨立的人格,教師應公平地對待兒童,做兒童的朋友和伴侶,同游同樂地去玩去教,要絕對尊重兒童的人格。
(3)陳鶴琴指出要對兒童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兒童成為“體魄強壯、品德良好和智力發達”的祖國幼苗。他主張:一要注意兒童的健康;二要重視培養兒童的良好道德品質;三要培養兒童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關的認識;四要重視兒童的感覺訓練和智力發展,特別是觀察力的提高等。
(4)陳鶴琴提出幼兒教育要注意多樣性。在室內外、園內外的各種活動中,陳鶴琴最重視的是兒童的室外、園外活動。
(5)陳鶴琴堅決反對以教師為中心或兒童中心主義的傾向,強調教師要對幼兒加以指導。
(6)另外,他還指出幼兒園要和家庭緊密配合。
24.答:表演游戲是指通過扮演文藝作品中的角色,再現文藝作品內容的游戲。角色游戲,是指通過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種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
(1)相同點:表演游戲與角色游戲很相似,都是通過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來反映生活,即都是幼兒玩扮演角色的游戲,以表演角色的活動為滿足。
(2)不同點:在表演游戲中,幼兒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藝作品中的角色,游戲的情節內容也是反映文藝作品的情節內容。而角色游戲中的各種人物,反映的是幼兒自己的生活印象,游戲的角色、情節、內容可以由幼兒自己選擇創造。表演游戲是為游戲自娛而進行的。它與幼兒文藝表演不同,并不是以演給別人看為目的,而是幼兒自娛自樂的一種游戲活動。即使沒有人看幼兒也有興趣地進行表演。
25.答:區域活動的材料是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的媒介,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材料來實現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我們可以預設不同區域的不同教育功能,通過投放與教育目標一致、與幼兒能力發展水平適宜的材料,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全面發展。
(1)目的性原則。各種材料在運用到不同區域或者采用不同操作方式后所產生的教育價值不同,因此在一個區域活動中所提供的各種材料總是隱含某種教育功能。
(2)適宜性原則。區域活動的材料和工具適宜性體現為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符合幼兒的認知經驗和操作能力的材料和工具,容易引起幼兒操作的興趣,幼兒也容易在操作中獲得成功感。
(3)豐富性原則。為滿足幼兒操作需要,需要提供數量充足,形式、功能多樣的活動區材料。區域活動材料的豐富性還需要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狀況。
(4)層次性原則。教師在選擇和投放操作材料時,要在所要投放的材料與所要達成的目標之間,按照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出若干個能與幼兒認知發展相吻合的層次,投放難度不同的材料,滿足幼兒個體操作和學習的需要,從而更大效益地實現教育目標。
(5)操作性原則。幼兒喜歡操作擺弄,教師所提供的區域活動材料最好是能讓幼兒動手做做、擺擺,再配以說說、畫畫,這樣有助于吸引幼兒主動地參與操作,激發創造欲望,在操作中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發展。
26.答:(1)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諧的活動氛圍。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理解、認同、贊揚和尊重會給幼兒帶來滿足和自信,這種滿足和自信給幼兒強大的動力,使之更加努力地去進行新的探索。教師應重視每一位幼兒在實驗中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幼兒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使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感受到他們在探索中所發揮的作用。
(2)為活動提供充足、多樣的材料。實驗操作類活動是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材料是幼兒的活動對象。所以,為幼兒提供多少材料,提供什么材料,以什么方式提供,對幼兒的操作活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
(3)引導每一個幼兒積極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主動建構認識。在幼兒實驗操作類科學活動中,教師對活動引入過程占用時間不可太長,讓幼兒有更多的時間去自主探索。教師對幼兒的實驗操作除安全方面的考慮外不應做過多的限制,應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嘗試解決問題。鼓勵幼兒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變化使用多種材料,嘗試多種實驗方法,包括學習他人的方法。允許幼兒有不同的實驗結果,認同幼兒按照自己的思維解釋實驗現象。積極熱情地對待幼兒在操作中提出的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