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3 頁:簡答題 |
第 4 頁:論述題 |
第 5 頁:材料分析題 |
第 6 頁:活動設計題 |
第 7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視覺是兒童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兒童從小就通過視覺探索環境及其變化,主要依靠視覺進行定位。故選C。
2.A【解析】幼兒的認識過程以無意性為主,其記憶、想象和注意都是無意性的,題干中幼兒在游戲中表現的正是幼兒的想象。故選A。
3.A【解析】注意的廣度也稱為注意的范圍,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夠清楚地察覺和把握對象的數量。“一目十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是指注意的范圍。故選A。
4.B【解析】從3、4歲開始,幼兒便獲得性別角色,對不同性別有固定的看法,因此5歲兒童的看法有可能是B項所述。故選B。
5.D【解析】觀察法作為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資料的最直接的手段。它簡便易行,資料較客觀、可靠。觀察法在自然狀態下進行,不需要幼兒作出超越自身的反應,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最為尊重。運用這種方法,研究者可以考察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過程,關注個體差異,對幼兒的行為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應將觀察法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觀察法的積極作用。故選D。
6.D【解析】每個人由于個體遺傳特性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動也就表現出差異。心理的個別差異是相對穩定的,而且是經常出現的。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三方面。D項,個性形成的基礎不是人體的內在需要,動機的基礎才是人體的內在需要。故選D。
7.D【解析】親子關系類型對幼兒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一般將親子關系分為民主型、專制型和放任型三種。其中在放任型家庭培養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懶做,生活不能自理,膽小怯懦,蠻橫胡鬧,自私自利,沒有禮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難,意志薄弱,缺乏獨立性等許多不良品質。故選D。
8.C【解析】小兒肥胖癥中絕大多數為單純性肥胖,也稱“生理性肥胖”,少數為病理性肥胖或稱癥狀性肥胖。主要影響因素有:病理性肥胖多能查出原發疾病,原發疾病有內分泌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血管病變或腦瘤、腦外傷、遺傳性疾病等;單純性肥胖查不出原發疾病,多因小兒過食、缺乏運動消耗少所致,少數有家族史,為遺傳性因素所致,或因神經精神疾患,小兒有時也可能發生肥胖。C項中的母乳喂養不屬于影響因素。故選C。
9.B【解析】玩具是游戲的物質基礎,應當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選擇玩具。兒童做游戲離不開玩具。要使兒童的游戲健康、豐富、生動,必須配備適合的、充足的玩具。在多數情況下,兒童的游戲是由玩具引起的,如兒童看到了玩具炊具、玩具餐具以及炊事員、服務員的服飾,便玩起了餐廳的游戲;看見積塑和積木便玩起結構游戲。學前晚期的兒童,有時是先產生玩某一主題游戲的愿望,再去選擇或自已制造玩具。故選B。
10.A【解析】晨間檢查的一般方法是:一看,看臉色,看皮膚,看眼神,看喉嚨;二摸摸摸是否發燒,摸腮腺是否腫大;三問,問幼兒在家吃飯情況,睡眠是否正常,大小便有無異常;四查,檢查幼兒是否攜帶不安全物品。故選A。
11.D【解析】兒童因為長期精神壓抑或緊張而導致厭食、自閉、孤獨等癥狀,這是由于兒童心理上積聚的能量得不到及時發泄所致。故選D。
12.D【解析】陳鶴琴先生被尊稱為“中國幼兒教育之父”。故選D。
13.B【解析】發展適宜性原則是美國幼兒教育協會l986年以后極力提倡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當時主要是針對美國幼教界普遍出現的“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而提出的。故選B。
14.A【解析】《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十三條規定,寄宿制幼兒園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不得少于3小時。故選A。
15.A【解析】幼兒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的學習,而是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重點在于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故選A。
16.D【解析】在幼兒園中,教育活動與游戲等活動是融為一體的,教育過程就是活動過程,在活動過程中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故選D。
17.C【解析】幼兒教育必須要保證幼兒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將全面促進幼兒素質和諧發展作為其中心任務。故選C。
18.A【解析】猩紅熱為異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病人和健康帶茵者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病菌,也可經被病茵污染的食物、玩具等間接傳播。甲型傳染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存在于糞便中的病毒污染了食物和飲水,經口造成傳染。蛔蟲病的感染主要通過污染的手,其次是受污染的食物和水。細菌性痢疾是由細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存在于糞便中的病毒污染了食物和飲水,經口造成傳染。故選A。
19.B【解析】區域活動兒童可以個體活動,但一個區域的環境自然構成一個小組,所以區域活動更多是小組活動,這就為兒童提供更多地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現的機會,增進同伴之間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對同伴在集體活動中所不可能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優點的了解。有時小組也可通過教師與兒童共同活動來實現。故選B。
20.C【解析】終結性評價是在完成某個階段教育活動之后進行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該階段教育的結果,對達成目標的程度作出終結性評價,為以后制訂教育活動的計劃、設計方案提供客觀依據。故選C。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