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5 頁:簡答題 |
第 6 頁:教學情境分析題 |
第 7 頁:教學設計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 |
三、教學情境分析題
32.【參考答案】
(1)語篇指的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一次交際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
根據韓禮德的觀點,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或意義潛勢的現實化,任何一個口頭或書面語言片段。不論其長短,只要能構成一個語義整體,即表達完整的意思,就可以稱之為語篇。根據語篇的概念,該材料屬于會話語篇。
(2)這份材料適合于口語教學。
理由:
①材料語言比較簡單,沒有生僻詞匯,句式偏向口語化,適合用于口語練習;
②選材偏向生活化,有生活氣息.適合平時與人交際使用,英語口語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達到溝通交流,因此會話語篇可以提供這樣一個交流的環境。
⑧材料以對話形式呈現有問有答,也有連讀和吞音部分,對于語音語調的學習都是很好的內容。
(3)考慮要素:
①教學內容要素:教學內容是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因此教師在選擇材料時,將教科書作為主要依據,教材分析基本關注教學的重點、難點及考點方面。比較注重顯性教材的運用而忽視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較少關注與學習教材內容有密切關系的認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而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只是闡述其內容,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內容分析既要求對顯性教材的運用,也要求對隱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
②教學對象要素:學生是分析教學任務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分析學生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了解教學活動開始前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已經達到了什么樣的水平,這一水平標志著學生已經能做什么,說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學生的學歷和學情)。這是學生掌握新的學習任務的起點水平。二是要了解教授了教學材料后預期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等方面必須達到的狀態。對這種狀態的把握最終會轉化為確定的教學任務與具體的學習目標。只有當教師的心中對教學前和教學后這兩種狀態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數時,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恰當的教學內容。
③教學目標要素: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教學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學生。教師在選擇教學材料的同時也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思考需要完成怎樣的教學目標或達到怎樣的教學效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