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體現在:首先,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學上不斷更新;最后,教師的“教育機智”。
2.C【解析】這句話強調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榜樣性作用。
3.A【解析】這是教師勞動連續性的體現。連續性是指時間的連續性。
4.A【解析】示范性指教師言行舉止都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的人品、才能、治學態度都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
5.B【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次從法律角度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
6.B【解析】1986年我國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開始規定國家要建立教師資格考核制度。
7.B【解析】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是從教師對待事業、對待學生、對待集體和對待自己的態度上來體現的,教師對待學生應做到熱愛學生,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
8.B【解析】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在于職業角色的多樣化。一般來說,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傳道者角色;授業、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與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9.A【解析】題干所述為傳道者角色。教師負有傳遞社會道德傳統、價值觀念的使命。
10.C【解析】處于關注生存階段的教師往往關注的是教師自我的生存適應性,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維持自己與同事、領導的關系上是其典型表現。
11.B【解析】入職調整階段是求生關注期,這一般是在工作的一兩年內,是由師范生向正式教師角色的轉換期,也是其所學理論與實踐的“磨合期”。
12.B【解析】微格教學是指以少數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5~20分鐘),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制成錄像,課后進行分析。這是訓練新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13.D【解析】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一成長。
14.B【解析】教師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關注的問題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等三個階段。教師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認識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這一階段屬于關注學生階段。
15.B【解析】與新教師相比,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以學生為中心并有預見性。
16.B【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成長劃分為三個階段,即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和關注學生階段。
17.A【解析】與新手型教師相比,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更簡潔、靈活、以學生為中心并具有預見性。
18.A【解析】教師專業知識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性知識四方面的內容。其中,本體性知識指的是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包括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本學科的發展歷史和趨勢、學科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和方法以及相鄰學科知識等。
19.A【解析】基礎理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發展和完善理論,主要解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A理論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現在創新性上,強調對教育實踐的指導意義。
20.A【解析】定性研究傾向于對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強調分析研究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如優秀班主任經驗總結。
21.C【解析】網絡檢索是查閱資料最快捷的方法。
22.B【解析】教育實驗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人為地影響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條件和教育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
23.C【解析】題干中的描述體現了敘事研究的概念。
24.B【解析】行動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方法。
25.C【解析】根據調查對象的選擇范圍,可分為普通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可分為現狀調查、相關調查、發展調查和預測調查;根據調查手段,可分為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測量調查和調查表法。
26.B【解析】本題考查抽樣調查的基本方法。題干所述為分層抽樣。
27.B【解析】事件取樣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的觀察某些特定行為或事件的完整過程而進行的研究方法。
28.B【解析】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是行動研究,行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出發點。教師的發展應該從“行動”開始,通過“合作”與“反思”達到高一層的新的行動。
29.A【解析】按調查范圍可分為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其中,對某一事物或現象在某一地區的全面情況或對某一單位全面情況的了解叫作全面調查。
30.D【解析】行動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實踐者(通常指教師)進行,目的在改善教育專業的實踐,采取批判、自省、質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實踐其教育理想并獲得專業成長與提升的一種研究。
31.B【解析】教育敘事研究是指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教師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發掘或揭示內隱于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
32.A【解析】教育經驗總結法是研究者以來自教育實踐的經驗事實為素材,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對這些材料加以分析,概括認識,揭示其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從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的一種教育研究方法。
33.C【解析】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研究對象的有關資料,對取得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34.A【解析】作品分析法又叫產品分析法,是對調查對象(明確總體和樣本)的各種作品,如筆記、作業、日記、文章等進行分析研究,了解情況,發現問題,把握特點和規律的方法。
二、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與創造性。
(2)教師勞動的連續性與廣延性。
(3)教師勞動的長期性與間接性。
(4)教師勞動的主體性與示范性。
(5)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與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2.【參考答案】
(1)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職業屬于專門職業,教師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次從法律角度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
(2)教師是教育者,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教師根據一定社會要求,向年輕一代傳授人類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規范他們的行為品格,塑造他們的價值觀念,引導他們把外在的社會要求內化為個體的素質,從而實現個體的社會化。
3.【參考答案】
(1)非職業化階段。
(2)職業化階段。
(3)專門化階段。
(4)專業化階段。
4.【參考答案】
(1)傳道者角色。
(2)授業、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與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5.【參考答案】
(1)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以滿足學生需求和提高學生學業水平程度如何為標準。
(2)從教師本身發展來說,視教師專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發展如何為標準。
(3)以教師為其他工作人員、團體或學校所做出的貢獻為標準。
6.【參考答案】
(1)遵守職業道德。
(2)拓展專業知識。
(3)提升專業能力。
(4)建構專業人格。
(5)形成專業思想。
(6)發展專業自我。
7.【參考答案】
(1)三階段: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關注學生階段。
(2)四階段:職前儲備階段;入職調整階段;鞏固穩定階段;創新成熟階段。
(3)五階段:新手;進步的新手;勝任型;精通型;專家。
8.【參考答案】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反思教學經驗。
9.【參考答案】
(1)復雜性與艱巨性。
(2)綜合性與系統性。
(3)創新性與探索性。
(4)可驗證性與可控制性。
10.【參考答案】
(1)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需要。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總是會面l臨許多問題,尤其是在當今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教育教學中也有很多情況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家長對學校的要求、學生的時代特征等等都向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
(2)促進教師專業不斷發展。教師通過研究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擁有更高的專業水準。
(3)不斷激發教師對工作的熱情。研究不僅使教師在工作中不斷創新和進步,還可以不斷激發教師對工作的熱情。
11.【參考答案】
(1)選擇研究課題。
(2)文獻檢索與綜述。
(3)制訂研究計劃。
(4)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材料。
(5)教育研究論文與報告的撰寫。
12.【參考答案】
(1)教育觀察法。
(2)教育調查法。
(3)教育實驗法。
(4)教育行動研究法。
(5)教育敘事研究。
(6)個案法。
(7)比較法。
13.【參考答案】
(1)根據實驗進行的場所,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
(2)根據實驗的目的,可以分為確認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
(3)根據實驗控制的程度,可以分為前實驗、真實驗、準實驗。
(4)根據實驗對象的分配方法,分為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循環實驗。
14.【參考答案】
(1)確定研究課題。發現教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擇研究主題,并對研究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判斷與肯定。
(2)擬定研究計劃。明確課題研究的總目標,并圍繞總目標設計研究的方法、程序、監控手段等。
(3)實施行動研究。收集資料、擬訂并實施有效的教育措施。
(4)進行總結評價。匯集資料、做好觀察記錄,根據各種信息反饋認真修正行動計劃,再實施新一輪行動研究,直到實現研究總目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