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2 頁:參考答案 |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專家解析:l897年,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分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為小學,它是我國最早的公立小學堂 (這可算作中國公立小學的始祖)。
2.【答案】A。專家解析:目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轉變作為首要目標,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圍繞課程功能的轉變展開的。
3.【答案】A。專家解析:在古代社會,個別教學是教學組織的主要形式,如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的學校大都采用個別教學形式。
4.【答案】B。專家解析: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即教育的本質屬性。
5.【答案】A。專家解析:l922年,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國教育聯合會以美國學制為藍本,頒布了“壬戌學制”。而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都是以日本學制為藍本的。
6.【答案】A。專家解析:構成教學過程的要素有許多方面,人們從不同的立場和視角進行分析,形成了不同的觀點。一般認為,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是構成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教師是構成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是教和學雙邊活動的中介,只有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才能使教和學雙方發生相互作用,否則就不可能有教學過程。
7.【答案】A。
8.【答案】A。專家解析:學校教育制度指狹義的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與主體,體現了一個國家國民教育制度的實質。
9.【答案】D。專家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中核心和基本的內容。
10.【答案】A。專家解析:題干描述的是直觀性原則的內涵。
11.【答案】D。專家解析:按照教學反思反思者的人數,可分為個體反思和群體反思。
12.【答案】B。專家解析:低年級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形式感興趣,而對學習內容和結果的興趣相對較弱,這說明初入學的學生學習興趣沒有選擇性,同時也沒有分化。
13.【答案】D。專家解析: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自我評價還具有很大的具體性,往往更注重自己的外部行為和動作。至中高年級,兒童的自我評價開始從外表深入到個性的內部品質,其抽象性、概括性明顯提高。
14.【答案】D。專家解析:小學生觀察力的特點表現如下:目的性較差、缺乏順序性、缺乏精確性、缺乏深刻性。小學生的觀察力缺乏深刻性的體現是以感性經驗為主,缺乏思維活動的參與,使得觀察的深刻性不夠,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和表面特征,難以抓住事物的本質。
15.【答案】A。專家解析:努力因素歸屬于內部、不穩定維度,任務難度因素歸屬于外部、穩定維度,運氣因素歸屬于外部、不穩定維度。
16.【答案】D。專家解析: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與代數”的主要內容包括: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和探索規律。
17.【答案】D。專家解析:學生在教師教授后,因為感受到了荷花的美麗而不由自主產生共鳴,紛紛產生遐想,這是學生自由、自主的反應,不是教師精心設計的結果。
18.【答案】D。專家解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要求關注所有學生的需求,所以在學習分化較大的班級中,應采用多種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
19.【答案】B。
20.【答案】D。專家解析:小學語文教師要想上好語文課并提高教學質量,就一定要注重對教材的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師備課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編寫教案、制訂教學計劃的基礎;是備好課、上好課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的前提和關鍵,對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簡答題(答案要點)
1.(1)要注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2)要注意與學生的品德教育相結合;
(3)要注意與班級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4)要注意與各級學科相關知識的結合;
(5)要注意與各類節假日和紀念日結合。
2.(1)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培養個性相結合;
(2)穩定并加強基礎教育(課程的社會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強實踐性,由“雙基”到“四基”):
(3)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強課程科學性與人文性融合;
(4)加強課程綜合化;
(5)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加強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
(6)課程法制化。
3.柯爾伯格采用“道德兩難故事法”讓兒童對道德兩難問題作出判斷,并將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
(1)前習俗水平,包括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和相對功利的道德定向階段:
(2)習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和維護權威與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3)后習俗水平,包括社會契約道德的定向階段和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三、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1.(1)學生的本質屬性是具有能動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對象,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由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體教育場景選擇教育內容,組織教材和教學活動,并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施加影響。然而這一切并不意味著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只是一個受動者,忽視學生主動性存在的學生觀在根本上是錯誤的。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學生的依賴性和向師性,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獨立的發展意識與能力,發展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發展,是對教師素質的考驗。
(2)班主任為組織管理而開展班級活動時,最重要的是要樹立使班級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對學生的信任與尊重是自主活動能否開展起來的首要條件,班主任只有信任學生才會給學生提供機會,只有尊重學生,才會發現學生的積極面并加以指導。
(3)于老師大膽放手,給學生以信任,讓學生當代理班主任,給學生創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機會,這正符合了學生的本質屬性,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新性,使學生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平等觀念和合作精神。同時也是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富有成效的實踐。
2.(1)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在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導師的作用。班主任要聯系和組織科任教師商討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況,協調各種活動和課業負擔。科任教師要在搞好本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協同班主任搞好學生和班級的日常管理,完成階段性工作任務,培養良好的班集體。案例中的科任教師將班級管理的責任完全歸于班主任身上的做法是不正確的。
(2)班級民主管理是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最有效地一種管理方式,它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全程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班級民主管理的實質是在班級管理的全過程中,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積極主動地參與班級事務。班主任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時采納學生的正確意見,接受學生的監督,努力創造一種民主氣氛,為學生行使民主權利提供機會,創造條件。案例中的班主任的管理屬于以權力壓制學生,缺乏民主意識,是學生難以參與到班級管理過程當中。
(3)班級管理時班主任要遵循教管結合的原則。教管結合原則是指把班級的教育工作和對班級的管理工作辯證統一起來。具體來說,就是班級管理者對學生既要堅持正面引導,耐心教育,又要憑借必要的規章制度要求學生,約束其行為,實行嚴格的教育管理。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各地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時間匯總※2015年教師資格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