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幼兒期是幼兒自覺行動目的開始形成的時期,缺乏明確目的。
2.B【解析】對幼兒來說,個性特征是個性發展的主要內容。
3.A【解析】品德教育在幼兒園中體現是幼兒園社會教育的一部分。
4.D【解析】在幼兒園中,教育活動和游戲活動是融為一體的。
5.D【解析】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要對孩子有所保留,有時還要適當回避,這種家庭教育做法是較為合理的。
6.A【解析】兒童書面言語的產生,如同口頭言語一樣,是從接受性的言語開始,即先會認字,后會寫字。
7.B【解析】適當淡化幼兒的性別角色和行為,對兒童智力發展和形成男女雙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8.A【解析】兒童在這里出現的心理活動是對漂亮玩具的指向和集中,因此,心理現象為注意。
9.D【解析】自我中心階段(2-5歲)是一種無道德規則階段,規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
10.D【解析】“這兒有個蘋果”體現個體的感知覺。“真香!”體現的是想象。“我要吃!”體現的是需要。“這是什么?”體現的是思維。
11.D【解析】幼兒情緒的不穩定性是這一現象的原因。
12.C【解析】幼兒園實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
13.C【解析】教師在幼兒交流時要把握幼兒心理狀態。
14.D【解析】因幼兒本身的特點,教師在上課時對幼兒的坐姿要求為坐穩且端正即可,其它選項對幼兒的要求不太合適。
15.B【解析】教育者根據教學任務編制的、有規則的游戲包括智力游戲、音樂游戲、體育游戲。
16.D【解析】狹義的幼兒環境指幼兒園內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物質與精神要素的總和。
17.A【解析】語言激勵法即幼兒教師用有趣的故事、謎語或生動的動作描述激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18.D【解析】家庭主要成員的文化程度是對兒童身心發展影響最大的家庭因素。
19.B【解析】兒童的教學中,教的主體是幼兒教師,學的主體是幼兒。
20.C【解析】在幼兒的獨立性、自主性比較欠缺的情況下,教師的主導性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簡答題
1.【答案要點】(1)保教結合的原則;
(2)活動中主動學習的原則;
(3)環境育人的原則;
(4)整體綜合教育的原則;
(5)教育引導發展的原則。
2.【答案要點】(1)活動法:游戲法、實驗法、操作練習法;
(2)直觀法:觀察法、演示和示范法;
(3)口授法:談話法、講解和講述法。
3.【答案要點】實物操作活動是幼兒擺弄和操作實際物體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與物體相互作用的活動。實物操作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幼兒在實物操作活動中發展自我意識。
當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改變物體的形狀時,他親眼看到自己的智慧,體驗到自己的能力,意識自己的作用,享受到作為一個行動主體操作物體的歡樂。這一切極有利于幼兒發展對自身的認識,發展其主體能動性。
(2)幼兒在實物操作活動中發展思維能力。
幼兒尚處在行動思維階段,他們的思維與操作實物的動作分不開。為了進行思維,幼兒需要面前有容易操作的物體,實物操作活動正好能滿足他們的這個需要。在與物體反復不斷的相互作用中,幼兒形成和發展起自己的認知結構。在實物操作活動中,語言幫助幼兒把動作操作轉化到頭腦中進行。常常看到小班幼兒邊說邊做,進行“有聲思維”,到了大班后默默地有順序地做,頭腦中進行“無聲思維”,思維就在活動中發展起來了。
(3)實物操作活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源泉。
實物操作活動能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總是和思維的內容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說,實物操作活動在發展幼兒認知結構的同時,也成為其獲取知識的源泉。幼兒缺乏經驗,很難僅憑抽象思考來認識事物,也很難僅聽成人的言語講解來理解事物間的規律和聯系。所以,實物操作活動對幼兒獲得物理知識(如物體的硬度、溫度的高低等可以用感覺器官摸到、聞到、看到、聽到的各種關于物體的知識)和數理邏輯知識(數學知識、邏輯知識等)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4.【答案要點】(1)知道自己的性別,并初步掌握性別角色知識(2_3歲);
(2)自我中心地認識性別角色(3一歲);
(3)刻板地認識性別角色(5-7歲)
5.【答案要點】(1)基本教育思想。蒙臺梭利以她廣博的醫學、生物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和精神病學等知識為基礎,在教育實踐中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論。①發現兒童。蒙臺梭利教育原理以“兒童生命”為其出發點,是關于“生命的原理”。她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發現兒童“生命的法則”,幫助兒童發展其生命。②吸收性心智。蒙臺梭利提出了兒童感覺特別敏感期的理念,也就是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對于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敏感度。她歸納出以下幾個敏感期:第一,秩序敏感期。幼兒對秩序的敏感從出生第一年就出現并持續到第二年,甚至在他出生后的第一個月里就可以感覺得到。這是幼兒的一種內部的感覺,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物體本身。第二,細節的敏感期。幼兒在1—2歲時會表現出對細節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細小的細節上,如鞋子放到了鞋架的旁邊,而沒有放在鞋架上等。第三,行走的敏感期。這是在幼兒發展中最容易觀察到的一個敏感期。第四,手的敏感期。幼兒會朝外界伸出小手,這個動作的最初推動力代表幼兒自我要進入外部世界之中。第五,語言敏感期。1歲左右幼兒開始學說話,他們所獲得的語言是他們從周圍環境中聽到的。③自由的原則。蒙臺梭利認為,要建立一種合乎科學的教育,其基本原則是使兒童獲得自由,使兒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現。
(2)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肌肉練習、日常生活訓練、初步的知識教育以及文化歷史教育。
(3)教育方法。①提供有準備的環境。在蒙臺梭利學校中,每一個教師要根據兒童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的不同需要,設計出一個能夠幫助兒童發展的“生命的、活動的真實環境”。所以,為幼兒提供一個適當的教育、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的。②教師。在蒙臺梭利學校任教的教師被稱為指導員。
她們的教學任務有別于其他的學校。因為在這里,教師只要做到三點就夠了,即:觀察指導、示范、準備。③教具——活動材料。兒童的活動主要是通過教具進行的。教具是根據兒童身心特點及所需要的環境來設計的。總的來說,蒙臺梭利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就是通過教育引起兒童的興趣和自由活動,在活動中,使兒童形成一個生活集體,從這個集體中培養出真正的兒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6.【答案要點】(1)在幼兒注意發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注意的分散。幼兒的無意注意占優勢,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這是幼兒注意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一般說來,引起幼兒注意分散有以下原因:
①連續進行的單調活動。幼兒園在組織幼兒活動時,活動不能太單調,形式要多樣化,而且,活動時間不能超過各幼兒年齡階段所適合的時間。例如,小班幼兒集體集中活動的時間為10分鐘左右,那么,教師就不能讓幼兒在那里坐20—30分鐘,而且活動也不能是只讓幼兒坐在那里聽。
②缺乏嚴格的作息制度。應與家長經常聯系,共同保證幼兒的生活合理、有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使幼兒精力充沛地游戲和活動,并且防止幼兒注意的分散。
③無關刺激的干擾。在組織幼兒的活動中,恰當地避免無關刺激的干擾顯得非常重要。在環境的布置上不宜過分繁雜。教室外的嘈雜與喧鬧之聲、電話聲、鳥叫聲等,都會成為幼兒注意分散的外在的無關刺激。另外,教室的室溫也要適宜,過冷或過熱都容易引起幼兒注意的分散。
(2)注意轉移的能力差。幼兒在從事新的活動時,心理還“惦記”著前一個事物,出現注意的分散。因此,教師要善于組織幼兒活動,適當安排,有效地引導幼兒注意保持在當前的活動上。
(3)不能很好地進行兩種注意的轉換。教師在活動中恰當地引導幼兒進行兩種注意的轉換,不僅有助于幼兒維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兒在活動中減少疲勞,提高活動興趣,產生愉陜情緒,從而使幼兒的活動得以順利地進行。
(4)幼兒的“多動”現象。“多動”與“多動癥”是不同的概念。近年來已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多動癥幼兒比起同齡的孩子來說,注意力更不穩定,動作顯得更多,重的還容易出現過失行為。多動癥不是家長或教師能隨便下結論的。上述多動癥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穩定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的表現。不能以一兩個特征給幼兒冠以“多動癥”,即便有醫學的臨床診斷、神經系統的檢查、心理測驗等都不是能從表面看出來的。對此,教師要審慎對待幼兒的多動現象。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模擬題20套 | 各科考試題型匯總
2016教師資格《幼兒園綜合素質》考點匯總 | 歷年《幼兒綜合素質》真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