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卷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三、材料分析題
29.【參考答案】
(1)社會契約論:盧梭認為國家主權屬于人民,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他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了民意.人民有權推翻他。盧梭的理論成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
(2)洛克的認識:議會掌握立法權;立法權尊重公民的人身和財產自由;國王和政府的行政權受到立法權的制約,立法權高于行政權。(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實踐:美國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的制度,國會擁有立法權、總統擁有行政權、最高法院擁有司法權。國會議員和總統是由選舉產生。
30.【參考答案】
新課標倡導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這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互為整體的。該教師對三維目標做了很具體的闡述。但在書寫方式和邏輯關系之間有所欠缺。
首先在書寫格式上:該教師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出現了多次“讓學生、提高學生”等語句。其次,三維目標并未形成整體.邏輯性不強。
針對該教師的問題,除了將“讓學生”等詞語去掉以外,將過程與方法改為:通過相關的寓言和成語故事來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觀點,通過比較、討論、探究教學等方法加深理解各家學說的特色和觀點。
31.【參考答案】
(1)這位教師以“中山裝”為切人點來講解辛亥革命,既突破了以往授課過程中關于歷史人物過于死板的講解方式.又把辛亥革命中重要的思想形象地表述出來了,非常有新意,值得肯定與借鑒。
(2)①增加趣味性。講課過程中多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這樣既能提升學生興趣又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②與時事聯系。在講解歷史過程中,在事件與時間方面多與時事聯系,貫通古今。③比較式學習。在講述學生難以理解的歷史知識時,多與學生熟知的、形象的事物進行比較說明,便于學生形成直觀認識。
四、教學設計題
32.【參考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重點識記兩次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大致經過、簽署的各項條約及歷史影響。培養學生辨析史料,獲取有效信息能力,增強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用“情景創設——問題提出——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把“以任務為中心”的活動作載體,在研讀與闡釋史料、問題探究、歷史比較過程中實現本課教學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林則徐等愛國志士的反抗侵略壯舉,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與歷史責任感,珍惜和平生活;(2)了解兩次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及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強”的道理,進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樹立國民對國家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與影響。
教學難點:禁煙運動與鴉片戰爭關系、“半殖半封”社會性質的確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段編輯好的《鴉片戰爭》視頻,營造氣氛,將學生的注意力帶人160多年前戰爭情景中,為本節新課教學打好基礎。
教師:剛才大家看的短片是有關于哪一場戰爭?反映了什么事件?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問題一同學習本課的內容。
二、新課講授
(一)虎門銷煙
教師:請大家帶著三個問題來閱讀第一標題下的教材內容:1.在中英正常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銷售情況及其原因如何?2.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采取了什么方法?3.英國走私鴉片的罪惡行徑給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學生回答后教師予以點評并總結:1.輸入呢絨、棉紡織品和金屬制品。受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以及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銷路不暢。在兩國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2.向中國走私鴉片。3.白銀大量外流,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摧殘,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等。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英國輸入中國鴉片激增表》、林則徐向道光帝的上書。
教師:正是鴉片的輸入給中國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道光帝任命林則徐前往廣東主持禁煙。但是不法英商為扭轉正常貿易中逆差帶給英國的損失,維持走私鴉片的利潤。鼓動英國政府訴諸武力,因此有人說:“若沒有林則徐禁煙運動,就不會有中英鴉片戰爭”。對此有何看法?
(二)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影響
1.鴉片戰爭爆發原因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相關的閱讀材料及圖片,請學生結合材料嘗試總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學生回答后教師予以總結:根本原因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掠奪生產資料;直接原因是虎門銷煙。
2.戰爭經過
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鴉片戰爭形勢動態示意圖》,通過對圖例的分析引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的大致經過。
教師:在鴉片戰爭中,中國涌現了許多英勇的愛國將領,又處于天時、地利優勢,但由于清政府腐朽、落后,妥協投降,結果爭從清政府屈膝段降,中國敗而結束。
3.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
教師展示《南京條約》表格,引導學生逐條分析危害,最后指出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最大影響是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鴉片戰爭是否就此停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三)戰火再燃
教師:當英國商人幻想著在中國獲得巨大商業成就時,冷冰冰的結果打破他們的幻想。
教師出示(1853年中國和洪都拉斯對英國棉紡織品的消費量》,引導學生歸納出鴉片戰爭后英國商品并沒有真正打開中國市場,而是出現了商品滯銷現象。
教師:你們知道當時西方國家是通過什么方式來扭轉這種局面的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歸納:列強起初企圖通過修約來擴大侵略權益,實現傾銷商品的目的。當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后,戰爭成了唯一的選擇。第二次鴉片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教師結合課件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了解戰爭大致經過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明確條約的危害,并進一步引出戰爭的重大影響,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解決,教師點評,培養觀察能力,提高歸納、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三、鞏固練習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有關本課重難點知識的練習試題。請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作答。作答時教師予以巡回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演練試題了解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掌握情況,做到查缺補漏。
四、本課小結
設計意圖:回顧本課知識要點,加深記憶,鞏固理解。
五、課后作業
教師布置一篇小論文“鴉片戰爭中,中國的戰敗能否避免?”請學生課后結合材料予以分析論述。形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論文。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動手實踐能力。
相關推薦:
點擊查看: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匯總(各科目)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