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卷 |
第 4 頁:答案及解析 |
21.美國紐約是世界著名城市,在歷史上其名稱幾經變化: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1674年之后叫紐約。這樣變化是因為( )。
A.“無敵艦隊”的覆滅
B.《航海條例》引發戰爭的結果
C.英法七年戰爭結束
D.美國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
22.據統計,“1965年,美國最大的100家工業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經理控制的占64%。”材料表明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 )。
A.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政府干預私人壟斷受到打擊
B.企業生產科技含量增加和生產過程復雜,出現“經營者革命”
C.生產力的發展。股票不再為少數資本家擁有
D.經營管理人員的不斷增加.“新中間階層”出現
23.20世紀50年代,埃及總統納賽爾說:“的確,我們的人民大多數還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數卻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機改變了一切。……今天,人們在最偏遠的鄉村也能得知各地所發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斷。領導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統治國家。”這直接說明( )。
A.信息技術的普及推動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B.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推動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識經濟時代人民政治自覺性提高
D.人類政治文明往往領先于文化水平而發展
24.美國金融風暴震動全球,如冰島國家破產,烏克蘭股市今年已累計下滑80%。英國股市暴跌,英國首富印度籍鋼鐵大王米塔爾鋼鐵公司股價自5月份以來下跌了三分之二,反映了( )。
A.經濟全球化加劇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B.經濟全球化使金融危機的傳播速度和破壞性空前增強
C.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是發達國家
D.經濟全球化弊大于利
25.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課程目標分解成三個層面,即( )。
①知識與能力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④運用和理解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26.簡述經濟全球化的作用。(10分)
27.簡述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作用。(10分)
28.有效的教學設計包含著怎樣的特征?(10分)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6分,共48分)
29.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家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
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分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二為一.法官便握有壓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個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訴權,則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1)這段材料可以體現出什么思想?(8分)
(2)如果將這段材料應用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一節的教學,可以說明什么問題?(8分)
30.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中關關系解凍”教學目標:
(1)了解中關關系正常化的背景、經過及影響,認識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外交取得突破的深層次原因,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及啟示,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生事先搜集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創設歷史問題情境,探討中國外交突破的現實意義及對國際關系影響,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4)通過分析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的成就、原因及經歷的曲折歷程,讓學生明白“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外交地位高低取決于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的道理,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開放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團結合作的精神和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的能力。
以上是一位教師制定的“中美關系解凍”的教學目標,請評析此教學目標。(16分)
3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下面是某教師講授“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什么是經濟全球化趨勢?
生:隨著世界性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動下,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從總體上看,世界經濟正在逐漸形成一個整體,這種現象被稱為“經濟全球化趨勢”。
師:經濟全球化趨勢形成的原因和條件是什么?
生:各國國情不同,要求在經濟上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例如,發達國家希望以最低成本生產質量最好的產品;發展中國家希望既能夠維護國家主權又能夠發展經濟,也積極尋求國際合作。
生: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
生:科學技術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時間和空間距離,為全球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1)請對該教師的教法做出評析。(8分)
(2)結合案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8分)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22分)
32.根據下列材料設計教學片段。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規定: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2)課文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對立和激烈斗爭,成為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
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以后,美國艦隊繼續盤踞在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1954年,中、蘇、美、英、法及有關國家外長.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
要求: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課文內容,設計出相關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并說明設計意圖。
相關推薦:
點擊查看: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匯總(各科目)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提分卷 | 《中學教育知識能力》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