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B。解析:這是課堂突發事件類型的題目,老師首先要冷靜,然后要隨機應變,既要維護老師的尊嚴,又要很好地讓學生接受,所以選B。
2.【答案】B。解析:兒童處于人生發展的特定階段,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因此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孩子。而京京的老師因為一點小錯誤就將幼兒否定,說明老師沒有看到幼兒的可塑性,沒有看到幼兒是處在發展中的人。
3.【答案】C。解析:老師不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一味讓學生聽自己的話,限制了學生討論的自由以及發表自己觀點的自由,這樣并不利于學生當前的成長,不利于發揮想象力,所以是不合理的,沒有提供給學生安全、自由地發表觀點的環境。
4.【答案】C。解析:教師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按照既定的目標和步驟教育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主動去思考.因此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
5.【答案】C。解析: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因此答案選C。B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施行日期。
6.【答案】A。解析:B項中,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C項中,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招收少數民族幼兒為主的幼兒園,可使用當地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D項中,寄宿制幼兒園應配備兒童單人床。所以本題選A。
7.【答案】C。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章第二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及時消除隱患,預防發生事故。
8.【答案】D。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章第三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
9.【答案】A。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第十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負有直接責任。
10.【答案】C。解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組織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工程、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以此促進教育公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加強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為重點,完善機制。
11.【答案】C。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五章第二十七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教師以及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畢業生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應當予以補貼。
12.【答案】B。
13.【答案】C。解析: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它要求教師要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14.【答案】C。解析:班級老師之間應該明確職責,分工合作,這樣才談得上是成功的合作。一方面,工作不會因職責不明而遺漏,另一方面,不會因界限太清而延誤。
15.【答案】A。解析:陳老師的做法體現了教師職業道德中的廉潔從教,不以權謀私,拒絕了家長的送禮。
16.【答案】C。解析:教書育人指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李老師的做法違背了職業道德中的教書育人的宗旨。
17.【答案】D。解析: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開拓了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被稱為“鑿空之旅”。
18.【答案】D。解析:《呼嘯山莊》的作者是艾米莉·勃朗特。
19.【答案】D。解析:《格列弗游記》描寫了格列弗在大人國、小人國、飛島國和馬國的游歷,反映了當時現實中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是一部杰出的游記體諷刺小說。
20.【答案】B。解析: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21.【答案】B。解析:太陽有白駒之別稱。白駒過隙又名過隙白駒,原文為:“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比喻時光像駿馬一樣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
22.【答案】A。解析:中國三大國粹分別是京劇、中醫、中國畫。
23.【答案】B。解析:宋朝民族英雄岳飛的傳世不朽詞作《滿江紅》幾百年來總是不斷地被傳誦、曲調淳厚有力,節奏穩健,抒發了激憤、昂揚和壯烈的情緒。
24.【答案】B。解析:巴赫被稱為西方音樂史上近代音樂之父。
25.【答案】C。解析:男子20歲稱為弱冠。
26.【答案】C。解析:A選項和B選項為剪切操作,D項“撤銷”之后“恢復”為無效操作。
27.【答案】B。解析:按住Ctrl鍵,再去選不連續的行,即可實現選定多個不連續的行。
28.【答案】C。解析:上元節有賞花燈的習俗,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29.【答案】D。解析:趙+錢=孫+李,且趙+李>孫+錢,可以推出李>錢,趙>孫。又錢>趙+孫,所以李>錢>趙>孫,所以,李最重。
二、材料分析題
30.【參考答案】
陳老師沒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沒有樹立“育人為本”的兒童觀。
首先,育人為本的兒童觀強調,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是權責的主體。材料中,老師對幼兒的錯誤缺乏耐心,竟然泄露幼兒的隱私,使幼兒變得孤立,給幼兒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侵犯了幼兒的隱私權和人格尊嚴權,不利于幼兒的發展。
其次,育人為本的兒童觀強調,兒童是發展的人,身心發展具有快速性、幼稚性和全面性,有不斷發展的潛力。材料中,該班主任一味否定幼兒行為,甚至用父親服刑來刺激訓斥幼兒,不但嚴重侵害了幼兒的人格尊嚴,給幼兒造成巨大心理壓力。更會阻礙幼兒未來的發展。
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充分踐行育人為本的兒童觀,把幼兒看成獨立意義的人、發展中的人,要給予幼兒尊重和幫助.促進幼兒發展。
31.【參考答案】
張老師的行為違反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需要我們引以為戒。
首先.張老師的做法違反了愛國守法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愛國守法強調教師要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材料中,張老師卻對幼兒失去了耐心,采取了貼膠布的極端做法,嚴重侵犯了學生的權利.違背了愛國守法的職業道德規范。
其次。張老師的做法違反了關愛幼兒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要關心愛護全體幼兒,尊重幼兒人格;對幼兒嚴慈相濟.做幼兒良師益友:不諷刺、挖苦、歧視幼兒,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幼兒。而張老師體罰幼兒的做法,沒有做到尊重幼兒,違背了關愛幼兒的職業道德規范。
最后,張老師的做法違反了教書育人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必須做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實施素質教育;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最終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的。材料中,張老師卻以“個別孩子素質太差,拿他們實在沒有辦法”為借口體罰幼兒,這違背了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規范。
因此,作為教師,要引以為戒,要遵守教師職業道德,關心愛護幼兒,嚴慈相濟,認真教育,促進幼兒不斷發展。
32.【參考答案】
(1)粉絲為成名錦上添花,知音為寂寞雪中送炭;粉絲需要現場溫度,知音總是默想獨行;粉絲是對偶像崇拜。知音是與天才會心。
(2)說孔子是知音,是因為他對音樂有深刻的體會和充分的理解;戲稱他為粉絲,是因為他對音樂的癡迷至三月不知肉味,已類似于現代粉絲對偶像的狂熱追逐。
【解析】
(1)本題較好理解,要求比較粉絲與知音的不同點,考生作答時只要回歸原文,分別去尋找關于粉絲和知音的描述。然后一一呈現出來即可。
(2)本題為理解型的題目,說孔子既是知音又是粉絲,作答時就要依據知音和粉絲的特點來描述孔子的行為。知音能夠與天才會心,而孔子在齊國聽聞韶樂,體會到了其內在的迷人之處,以至于發出“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的感慨,也就是說沒想到音樂之美能到這種地步,所以說孔子是知音。但孔子聽到這美妙的音樂,竟然三月不知肉昧,瘋狂程度可見一斑,此行為類似于現代粉絲對于偶像的狂熱,所以說他是最早的粉絲。
三、寫作題
33.【參考范文】
活到老。學到老
師曠和晉平公的對話,突出“人的一生都需要學習”的主題。從少年、壯年到老年,雖然每個階段學習的效果不同,但是學習是始終不能放棄的事業。這是每個向上者的需要。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終身學習無疑是教師自身素質提高的必要保證.更是能勝任教學任務的前提條件。
陶行知先生在《教師自己主動進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師,便專門教人,而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永久不會畢業的學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長進,甚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學,才是終身進步之保險,也是常青不老之保證。”現在提倡教師應“終身學習”,要經常性地“充電”,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
華羅庚生于江蘇金壇縣,父親以開雜貨鋪為生。他從小愛動腦筋,初中畢業后,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但因家境不好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在父親的雜貨店里當店員,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失學以后他開始頑強自學,每天達10個小時以上,由于刻苦自學,終于在數學上初露鋒芒,引起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先生的高度重視,經過他的推薦,于1931年任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負責管理圖書、公文、打字等。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論文。華羅庚的勤奮好學感動了美國著名數學家維納,推薦他去劍橋學習深造,后來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
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學習將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歷程并影響人一生的發展。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沒有止境地學習,是每一個向上者所必要的。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上不能有厭煩之心。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學習就成為整個人類及每一個個體的一項基本活動.之所以提出“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因為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文化,只用幾十年是學不完的,故先賢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何況現代社會的知識壽命大為縮短,個人用十幾年所學習的知識.會很快過時。如果不再學習更新,馬上就進入所謂的“知識半衰期”。
“生有涯,知無涯。活到老,學到老。”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中,我們不僅要學習實踐知識,還要不斷充實理論知識。因為知識也在日新月異,舊的知識會不適應這個社會快速前進的車輪。如果你不努力去學習,就會被社會淘汰,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人們常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教師要學為人先,與時俱進,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做適應時代要求的學習型教師。
【解析】
本題為材料作文。需要理解故事內涵,提煉中心思想。題目通過師曠和晉平公討論“人到晚年,是否需要學習”的故事,引發了我們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時間”的思考,體現出“活到老,學到老”的主題。故事中師曠在勸誡晉平公學習的同時,也是在啟示我們當代的教師,要不斷學習,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中去。因為教學需要輸入新鮮血液,只有將社會上、國際上最新、最熱的知識不斷地傳授給學生.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應對這個飛速變化的社會。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