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5 頁:答案及解析 |
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l4分,共42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材料:
兒歌課上,開始上課時老師說道:“今天下午我們將要學習兒歌《小燕子》,所以自由活動的小朋友都趕快坐好吧!
“我不想學!”一個調皮的同學突然回答。
“為什么?”老師問道。
“因為這個兒歌我們都會唱了,每天幼兒園放學的時候都聽這首兒歌。”
還有一位小朋友一邊舉手一邊迫不及待地回答道:“是啊是啊,我媽媽經常給我唱這個兒
歌,我早就會唱了,不信您聽……小燕子,穿花衣……”
于是.大家紛紛表示自己都會唱,一起唱起兒歌來。于是這位老師說:“很好!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見!今天我們就用一節課來戶外活動,就玩兒大家最喜歡的游戲吧!
教室里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小朋友們紛紛放好小凳子,有的拿出白紙折起飛機,有的邀請老師一起玩兒老鷹捉小雞,還有的自己唱起兒歌來……
問題:
請從兒童觀的角度,分析這位老師的行為。(14分)
31.材料:
某所幼兒園的教師劉老師,從某中專學校畢業后,就一直在這所幼兒園任教。劉老師在多年的教學中,不僅認真組織好教育教學工作,而且刻苦鉆研幼兒心理發展的相關理論,并多次參加省里組織的各種說課、評課比賽,同時也參與很多科學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劉老師對幼兒也非常關愛,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好老師,深受幼兒喜愛。
問題:
請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劉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32.材料:
一向受到冷落的傳統文化,仿佛突然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了。近年來,文化遺產爭奪戰可謂烽煙四起、高潮迭出。
遺憾的是,這并不能代表可喜的民族文化自覺與文物保護意識增強。在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后.是利益驅動下“遺產經濟學”的精細打算——“每挖掘一個名人故里,就可以開發一個旅游景點.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將文化遺產視為地方經濟的“搖錢樹”,這樣的觀念,在目前的中國已經有了很多現實注腳。不少已經奪得文化遺產“歸屬權”的地方,以創收為核心,將文化演變為商業,大張旗鼓地進行著殺雞取卵似的經營。
這當然不是傳統文化的“利好”,而是歷史文化的災難。
當三江并流、都江堰、武當古剎等文化古跡傳出“過度開發”的消息,當幾乎每一種有魅力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蕩蕩卻毫無魅力的新建“偽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化名著,都演化為一座荒唐可笑的娛樂場時,不僅觀眾失去了文化的共鳴,歷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壞和顛覆。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年來,“遺產經濟學”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在許多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爭奪戰中,人們頻繁看到當地政府的身影。
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調介入與認同.一些耗資巨大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也應運而起!暗蹐蚬世铩睜帄Z戰中,臨汾修建了“中華民族文明之門”的華門,這座出手不凡的大制作從規模到設計處處“天下第一”。
政府參與社會事業的文化構建,本沒有錯。但問題是,這樣的建設應當以公共文化服務為重點。面對此起彼伏的“爭奪戰”與“偽文化”浪潮,政府本應做正確的引導,為何卻成了推波助瀾的主導?
實際上,逐步升格的“崇古活動”與不斷新建“文化標記”,已經成為一些地方新一輪面子工程的集體亮相。在光大傳統、發展文化的口號之下,一些官員的心中,不僅有對經濟效益的圖謀,更有對“政績收益”的盤算。他們用行政撥款下注,看能否博取更大的利益,創造經濟、文化、政治的多贏。
讓經濟利用,被政治挾持,結果是,以文化為名義的文化行動,非但沒有為社會繁榮帶來推力,沒有增強我們的歷史文化意識,反而推助了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加劇了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的官場惡習,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債和社會成本。
這恐怕是“遺產經濟學”更大的后患!
(選自盧新寧《遺產經濟學的文化后患》,有刪改)
問題:
(1)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文化遺產爭奪戰”與“偽文化”建設浪潮?(4分)
(2)本文所說的“遺產經濟學”有哪些文化后患?(10分)
三、寫作題(本大題1小題,50分)
3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文。
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處處是想象創造之地,天天是想象創造之時,人人是想象創造之人,而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要注重解放兒童的想象創造力。
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曾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
要求:
根據材料,自選角度,自擬標題,撰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