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簡答題1 |
第 2 頁:簡答題2 |
第 3 頁:簡單題3 |
第 4 頁:簡答題4 |
第 5 頁:簡答題5 |
簡單題3:
1.簡述提高記憶效果的方法。
2.簡述德育過程的規律。
3.簡述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遵守哪些要求?
4.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體的作用是什么?
5.簡述影響遺忘的因素。
答案:
1.[參考答案](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有無記憶目的或記憶目的是否明確會影響記憶的效果,目的不同.學習者在記憶材料時的組織會有所不同,這樣就會影響記憶的效果。首先,要有長遠的記憶目標和意圖,學習記憶應有計劃。其次,記憶的時間意圖應準確與明確,以便提高記憶效果。再次,要培養學生直接和間接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機械記憶的特點是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現的時空順序進行逐字逐句的記憶。如果將機械記憶的內容,人為地賦予其意義,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記憶效果。在學習中要以意義記憶為主,機械記憶為輔,發揮兩種記憶各自的長處,從而提高整個記憶的效果。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人們既可對學習材料做表面加工。也可以做精細加工,即理解材料的意義。研究表明.理解越深.保持就越好。為了理解記憶的材料,應該先對材料進行分析,把它的觀點、論據以及邏輯標示出來,然后把它們概括而確切地敘述出來,這樣就比較容易記憶和保持。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對材料的組塊化實際上就是把若干的組塊組合成數量更少的、體積更大的組塊的心智操作,它能使輸入信息有效地儲入長時記憶。對記憶材料可以用多種方式組織加工,常見的組織加工方式是類別群集,即把一系列項目按一定的類別來記憶。
(5)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編碼是對信息進行轉換,使之適合于記憶貯存。如在長時記憶過程中,可采取多重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質量,加深個體對識記材料的理解,使識記信息納入原有知識結構,不易遺忘。
(6)重視復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學過的知識,如果不經過復習,是不可能長久、完全保持在記憶中的。克服遺忘最好的辦法是加強復習。有效組織復習的方法包括:及時復習、合理分配復習時間、分散復習和集中復習相結合、復習方法的多樣化、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嘗試回憶與反復復習相結合等等。
2.[參考答案](1)德育過程是學生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過程。知、情、意、行之間不可孤立或割裂來看,它們之問彼此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有的班主任根據自己的經驗將德育工作總結概括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四句話。可見個體品德的發展絕不是其中的某一個要素的發展.而是知、情、意、行的同時發展.缺乏任何一個要素的發展.品德發展都是不健全的。
(2)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一個人品德的發展是與其外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這種交互作用就是一種活動.個體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形成和發展自己的品德:而且.品德的發展也必然是個體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結果。
(3)德育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發展過程。學生現有的品德狀況是學生接受外在道德要求的起點,個體能夠接受外在的道德要求都與他現有的品德狀況相關。而這種矛盾就是外在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道德水平的矛盾。通過品德結構內部心理矛盾的運動促使外在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自覺,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一個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經歷一個反復的培養教育和矯正訓練的過程。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需要長期反復培養、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漸進過程。
3.[參考答案](1)作業的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學生鞏固與加深理解所學的基礎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的能力。
(2)作業分量要適當,難度要適度。學校應通過班主任來調節學生各科作業的總量,防止學生負擔過重。凡能在課內完成的作業,就不應當布置到課外去做。
(3)布置作業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并規定完成的時間。對比較復雜的作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提示,但這種提示應是啟發性的,不能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
(4)教師應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業。檢查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鞏固的程度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便發現教和學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
4.[參考答案]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種:
(1)遺傳。遺傳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生理前提,但并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2)環境。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水平、速度和個別差異。
(3)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4)個體主觀能動性。個體主觀能動性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
5.[參考答案]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材料的性質指材料的種類、長度、難度、系列位置以及意義性。有意義的材料比無意義的材料遺忘得慢;形象、直觀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遺忘得慢;比較長的、難度較大的材料遺忘快。由于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保持效果也有差異,凡是能引起主體興趣,符合主體需要、動機。激起主體強烈情緒,在主體的工作、學習、生活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材料,一般不易遺忘;反之,則遺忘得快。
(2)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一般說來,材料越多,越容易遺忘。另外學習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對知識的記憶。實驗證明.過度學習(即能夠背誦之后再進行的學習)達到l50%,記憶效果最好。
(3)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一般說來,長久的識記任務有利于材料在頭腦中保持時間的延長,不重要和未經復習的內容則容易遺忘。
(4)識記的方法。以理解為基礎的意義識記比機械識記的效果好得多。
(5)時間因素。根據遺忘規律,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速度快.隨后逐漸變慢.學習內容的保存量隨時間減少。
(6)情緒和動機。學習者的情緒和動機等也影響遺忘進程。學習者情緒差、動機弱、目的不明確都不利于記憶。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