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沖刺試卷 |
第 3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知識點】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又叫問答法,是蘇格拉底在和學生問答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包括三步:第一步是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是定義;第三步是助產術。
2.【知識點】新課改課程結構的特點
【答案】A。
【解析】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倡導合理分配不同科目的課時比重,體現了課程結構的均衡性。
3.【知識點】個體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
【答案】C。
【解析】“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是參差多態的,體現了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中的個別差異性,給我們的教學啟示是教育必須要因材施教。
4.【知識點】《學記》
【答案】D。
【解析】《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學記》中最早提出了“教學相長”和“及時而教”的教育思想。
5.【知識點】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答案】A。
【解析】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倒U型曲線關系。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6.【知識點】教育科學研究
【答案】C。
【解析】結構式觀察是有明確的目標、問題和范圍,有詳細的觀察計劃、步驟和合理設計的可控制性觀察,能獲得真實的材料,并能對觀察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和對比研究,常用于對研究對象有較充分了解的情況下的觀察。
7.【知識點】移情
【答案】A。
【解析】移情主要是指老師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小學生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把自己當成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體現的是移情。
8.【知識點】印象形成效應
【答案】C。
【解析】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叫最初效應。
9.【知識點】學習風格
【答案】D。
【解析】孫麗思考問題時依賴環境、依賴外界,因此是場依存型的認知風格。
10.【知識點】操作性條件反射規律
【答案】B。解析:正強化是通過呈現愉快刺激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負強化是通過撤銷厭惡刺激來增加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題干中描述的挨罵是厭惡刺激.撤銷厭惡刺激屬于負強化。
11.【知識點】功能固著
【答案】B。
【解析】功能固著是指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種物體的傾向,認定原有的行為就不會再去考慮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看不到杯子反過來可以作為燭臺屬于典型的功能固著。
12.【知識點】思維的分類
【答案】A。
【解析】直覺思維是未經逐步分析就迅速對問題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即興回答問題”,就是直覺思維的體現.
13.【知識點】技能的分類
【答案】B。
【解析】智力技能是借助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實現的認知活動方式。
14.【知識點】性格的特征
【答案】C。
【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個體在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時表現出的心理特征。自覺性、堅定性、果斷性、自制力等是主要的意志特征.
15.【知識點】教學原則
【答案】C。
【解析】孔子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啟發,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一詞也由此而來。宋代朱熹對這句話做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意思是說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故選C。
16.【知識點】課程理論
【答案】B。
【解析】“學校課程以學科分類為基礎”是學科中心主義課程理論的觀點。
17.【知識點】教學方法
【答案】B。
【解析】發現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所提出的課題和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的方法。它是由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所倡導的。教師需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和發現新知識和問題。
18.【知識點】德育原則
【答案】D。
【解析】發揮積極因素與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的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19.【知識點】教學評價類型
【答案】A。
【解析】絕對性評價又稱為目標參照性評價,是運用目標參照性測驗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的評價。它主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編制試題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不以評定學生之間的差異為目的。教師資格考試屬于絕對性評價。
20.【知識點】課程的類型
【答案】D。
【解析】選修課程是指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與發展方向,允許個人選擇的課程,是為了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開發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
二、簡答題
21.【知識點】個體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
【參考答案】
(1)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
(2)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
(3)個體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4)個體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
(5)個體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22.【知識點】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參考答案】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包括: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
(1)國家的教育目的。國家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訂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
(3)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如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預期變化。
24.【知識點】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參考答案】
流體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流體智力較少地依賴于文化和知識的內容,而決定于個人的稟賦。一般人在20歲以后.流體智力的發展達到頂峰,30歲以后將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晶體智力是指獲得言語、數學等知識的能力,它決定于后天的學習,與社會文化有密切的關系。晶體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發展,只是在25歲以后.發展的速度漸趨平緩。
三、材料分析題
24.【知識點】新課改下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的轉變
【參考答案】
(1)陳老師展現了自己的教學機智,突破預定計劃,“創造性地教學”.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因勢利導,尊重了學生的興趣、情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楊老師的教學方式體現了傳統的“教師中心”的理念,把知識、學科放在中心地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2)教學過程應該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而且應該“變課程的預定性和封閉性為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偶發事件,要迅速而正確地做出判斷,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材料中的陳老師就做到了這一點.抓住學生被“蝴蝶”深深吸引這一現象.以此作為活的教學材料。
其次,時刻謹記新課改所提倡的“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需要。遇到偶發事件,應當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因勢利導,把事件轉變成培養學生觀察力的活教材,引導學生看、聽、說、寫;指導他們學會正確、全面、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總之,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課程既要有預設性,也要重視課程的生成性,更多地關注學生而非學科.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5.【知識點】直觀教學
【參考答案】
(1)林老師的直觀教學手段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直觀教具的選用不恰當。首先是教具的呈現時間不當。林老師在上課之前將教具擺好后,就引起了學生的圍觀,容易在課堂上引起學生分心;其次,直觀教具用的時間太長,整堂課都在翻PPT,沒有從教學的需要來加以選用。
第二。直觀教具的設置缺乏科學性。首先是標本太小.導致學生無法看清,直觀效果難以顯現;其次,PPT上的字體顏色與背景顏色沒有遵循差異律,不能將對象與背景進行有效的區分,學生看不清。
第三,直觀手段的運用缺乏與教師的講解密切配合。林老師上課的時候不斷地翻著PPT,但是卻沒有配合講解,使學生只看了熱鬧,沒有學會新知識。
(2)在教學中,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第一,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
第二,直觀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在學生對教學內容比較生疏時,在理解遇到困難的時候才需要教師運用直觀。
第三,直視手段的運用必須與教師的講解密切配合。教師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善于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并結合學生在課堂上反應的問題及時調整直觀與講解的比例。
第四,要在直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提高認識。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