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2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5分)
1.【答案】B。解析:克里斯多夫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多夫》中的主人公。
2.【答案】D。解析:《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屬于說明文范疇,而非議論文。其他三篇皆屬于議論文。
3.【答案】B。解析:《三國演義》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餓歷史故事,集中表現了統治集團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作者羅貫中。
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詩歌主題。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全詩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與題干要求不符,故不合適。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高適的《別董大》前兩句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既表露出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描繪了送靈澈上人辭別歸去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傷感與依依不舍之情,表達了對靈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現了靈澈清寂的風度以及詩人雖然失意卻閑適淡泊的情懷。
5.【答案】B。解析:《世說新語》主要記載的是漢末三國至兩晉時期士族階層的言行風貌和軼事鎖語,而非南北朝時期。
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文學作品文體。《曹劌論戰》是記敘文,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中以小敵大、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用打比方自然引出中心論點“舍生取義”。韓愈的《馬說》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善用排比,層層深入對中心觀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進行論證。
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的內容及主題。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詩人陷身于安史叛軍占據的長安,因憂亂傷春而寫下的千古名篇。面對紛飛的戰火,破碎的河山,詩人不禁憂心如焚,感慨萬端,詩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來反襯,更為深刻地表達強烈的情感,令人聞之不勝悲,誦之愁無限。不符合題干要求的思想感情,故不合適。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通過寫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悅和對錢塘湖風景的喜愛,更表達了作者對于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賀知章的《詠柳》通過詩人描繪剛剛發出新芽的柳樹美麗的姿態,并對大自然的神奇發出了由衷的贊頌,表達詩人對春天的熱愛。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寫詩人想去朋友的花園中觀賞春色,但是敲了很長時間門也沒有人來開。但是一扇柴門,雖然關住了游人,卻關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墻來,以此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8.【答案】A。解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關于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建議是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
9.【答案】A。解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講授法也可以啟發學生,是我們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沒有講授、沒有引導,學生的學習終會是無目的、無方向的。比如基本的創作背景、作者簡歷、文學知識還是需要教師的講解的。
10.【答案】C。解析:教師并沒有強制的將自己所認為正確的分層強加于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關注文中關鍵詞,這樣的方法不但注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也在實踐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11.【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解,具體考查對“綜合性學習”的理解。C項“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考查的是教學目標中的“口語交際”的相關內容,與“綜合性學習”無關。因此,本題選C。
1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教材編寫建議”的理解。C項,教材內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因此,本題選C。
13.【答案】D。解析:綜合性學習的確強調學生的參與,但是通過打分,引入競爭機制,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活動的趣味性,而且打分也是一種評價行為,可以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
14.【答案】B。解析:“教師沒有學生厲害”錯誤。
1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教學實施中的導入環節。導入是實際教學的前奏,教師用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導入,抓住父愛這一情感,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C選項說法錯誤,這種互動交流式的課堂應該提倡,這樣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課堂。
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題20分,第17題8分,第18題12分,共40分)
16.(1)【參考答案】
①新課標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養成默讀習慣,具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環節一設置多層次誦讀能夠讓學生讀準字音、讀熟課文、讀得有感情,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鍛煉。
②新課標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還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海燕是一首外國詩,通過反復、多層次朗讀能充分感受到詩歌的節奏,能充分體會作者要借海燕抒發的情感,還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詩歌注重朗讀的學習方法。
(2)【參考答案】
①教學設計中的提問要針對實際,難易適度。環節二中“三步”是按照從易到難的設置。先了解海燕的表面形象,再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海燕的內涵,接著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理解作者用語的妙處,有針對性,且難易適度。
②教學設計中的提問要順序得當,發散思維。環節二中“三步”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同時設置了發散思維題目“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讀、勾畫、體會和品味其形象給人帶來的美感”。
③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設置“三步”,提出三個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在授課中與學生一起探討“海燕”這一形象的內涵,啟發引導學生,這體現了教師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對詩作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17.【參考答案】
①第③段,“蜿延”改成“蜿蜒”,第④段,“越越欲試”改成“躍躍欲試”。
②病句:大家都不約而同地一“起邁開大步向山上沖。
修改: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邁開大步向山上沖。
18.【參考答案】
這篇習作主體內容寫的是爬山的過程;有詳有略,不過并沒有圍繞標題“路”來寫,作文不扣題,有跑題的傾向。整體來說,作者似乎還沒有明確的立意意識,所以寫出來的習作看上去比較隨意,因此需要培養明確的寫作目標,即為什么寫此文,想告訴讀者什么。目標明確了,這個隨意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9題20分,第20題20分,第21題25分,共65分)
19.【參考答案】
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運用情境教學法來調動學生的興趣,通過感知文章中相關的語句,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文章流露的濃濃親情。(5分)第二,引導想象和聯想,初中生是想象力豐富活躍的時期,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利用教材采用多種形式,啟發學生對作品進行再加工,幫助學生由再造想象過渡到創造想象,在結尾“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多引導學生抒發自己的感想,在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聯想,更好的體味作者的情感。(5分)第三,精心設疑質疑。學生在學習中的疑是積極思維的表現,是探索問題的動力。需要教師利用好學生中的疑問,因勢利導,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讓學生擬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鑒賞文中難理解的句子和詞語,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5分)最后,巧借語文實踐活動。在課后通過家庭作業促使學生能夠自己設計安排活動,補充必修課課堂教學的不足,反映社會生活對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又能給學生具體生動的感受。
20.【參考答案】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心去發現感情、感受親情并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設計依據:
①教學目標的設立要符合基礎課程改革的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立,并完成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
②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所以在“知識與技能”目標要求學生通過不斷的朗讀,品味語言。
③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所以在情感方面,我確定了學生能夠發現、感受珍愛親情,做有愛心的人的目標。
21.【參考設計】
本段教學設計力求完成制定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一、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感受故事情節發展。
1.散步過程中有什么分歧?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2.面對分歧,“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
3.這一家四個人當中,誰的權力最大,誰又具有真正的決定權?
明確:在這個家庭中,并沒有哪個人的權力最大,他們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就如一串鏈條一樣:全家人聽從于“我”--“我”順從母親--母親心疼孫子,由此可看出全家人的相親相愛,相互尊重,流露出一份濃濃的親情。
二、小組討論思考:這是怎樣的一個家庭,你有什么感受呢?
--和睦、溫馨、平等、互相關愛。
--和美,因為全家人都能相互尊重,和諧美滿。
(體會家庭的溫暖)
(由學生個體學習探究到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既讓每個人都活動起來,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參與意識及競爭意識。教師則適當幫助有困難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提醒小組總結,準備交流。老師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后,再總結全班同學的發言,加以歸納明確這一家人的權力無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關系。)
三、學生總結歸納人物的優秀品質
“我”:孝敬體貼,有責任感。
母親:善解人意,疼愛小輩。
妻子:溫柔賢惠,尊老愛幼。
兒子:聰明乖巧,非常懂事。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學會運用精煉的詞語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重點理解句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句子的含義:“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要擔任家庭責任感,母親曾經也承擔了家庭的重擔,而兒子將來也要承擔這一責任。母親的曾經付出讓“我”這一代人知道要擔負責任,而“我”現在要把母親的責任傳承給我的兒子,讓兒子也能繼續延續“我”的腳步,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勇挑重擔的一個人,于是“我”和妻子這一代人擔負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
語句很樸實,但向讀者說明了深刻的道理。這是“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相關推薦:
2020上半年教師資格《幼兒綜合素質》模擬題匯總※ 報名公告匯總
2020教師資格準考證打印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考試科目
202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 ※ 教師資格復習指導※教師資格考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