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析題
1、錯誤。
盡管政治經濟制度對學校的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忽視自身的辦學規律,更不是說學校要放棄學校教育任務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參加具體的政治運動、執行具體的政治任務。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那種在教育工作中照搬、照套政治、經濟的做法,或以政治、經濟取代教育,對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視而不見,橫加干涉的做法,都是不利于教育工作的。
2、錯誤。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相對于教師來說,他們知識較少,經驗貧乏,獨立能力不強,加上傳統的教師權威的文化影響,學生具有依賴性和向師性,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權威性,這種天然的權威性是教師進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條件。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并不是對教師的完全盲從,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質的人。這種主觀能動性,表現在學生具有個人的愛好、興趣、追求,有個人的獨立意志。因此,教師應該在尊重和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權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
3、正確。
教學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也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的個體認識活動,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這一活動去間接認識世界。其目的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社會歷史經驗變為學生個體的精神財富,這不僅使學生獲得關于客觀的映象即知識,也使學生個體的身心獲得發展。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表現在:認識的間接性,認識交往性,認識教育性,及有領導的認識。因此,它不同于科學探索的認知過程。
五、簡答題
1、現代教育特別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現出一些共同發展趨勢。包括:
①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②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綜合統一的方向發展;
④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和大眾化;
⑤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⑥建立有利于國際交流的教育制度;
⑦建構終身教育制度。
2、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的影響包括:
①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包括知識的數量觀念和知識的質量觀念。
②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教育過程在本質上成為一種選擇過程,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發送信息,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接受信息。
③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首先,信息技術的智能化使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者的情況自動生成相應的教學進度,確定相應的針對個人的評價標準,實現教育的個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為現實。其次,信息技術實現了人機互動模式,根據學習者的目標、選擇和努力程度等給予不同的反饋,給予象征性的獎勵和懲罰,這有別于傳統教育。第三,信息技術將促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化。信息技術將使面對面的教學成為偶爾的情況,知識與長者和德者完全分離,教育中無法避免的師生尊卑差異將完全可以避免,這將極大地促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學生積極人格的養成。
3、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關系到科教興國的戰略的落實。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包括: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協調發展。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既充分重視學生共性的發展,又重視學生個性的多樣性,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評價方案,從而把學生的差別性顯示出來并加以發展,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具有高度自主性、獨立性與創造性的人。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這是因為:①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②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成,面對多樣的、多變的世界,任何一個人、一種職業、一個社會都缺少不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③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4、教學任務是由人們追求的教學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階段、各科教學應實現的目標要求。教學的一般任務如下:
①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為教學的其他任務都只有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所以,只有扎扎實實完成這個教學任務,才能有條件完成其他教學任務,確保培養的人才的質量規格。
②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不僅是順利地、高質量地進行教學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這是現代教學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③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態度,科學的世界觀的形成,必須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審美情趣和世界觀正處在急速發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學在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學始終具有教育性。
④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現代教學論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協調學生知識、智力、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學與教育的統一,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僅使學生有現代科技文化知識,而且有自覺能動性、獨立性和開拓創新個性,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平等觀念和合作精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