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答案 |
三、是非判斷題
1.×【解析】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也改變了人們關于學校和教育的觀念。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個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臺。
2.×【解析】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教育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一方面表現在它是傳遞和深化文化的手段,這時它與文化構成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另一方面它的實踐本身又體現著文化的特質,成為文化的本體。
3.×【解析】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學校教育的影響既具有即時價值也具有延時價值。學校教育的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礎性,因而對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具有長遠的價值,此外,學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要水平、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這對人的發展具有長遠意義。
4.×【解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而且教師本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并且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
5.×【解析】教育行動研究,亦稱教師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強調研究與活動一體化,使教師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
6.×【解析】這是對素質教育倡導的“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誤解。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是因為學生是主體與客體統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發展意識的人;素質教育強調“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因為學生具有與教師平等的獨立人格。這種觀點忽略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學生的特點。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教育實踐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客體,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這決定了教師首先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個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潛能的開發者,其次才是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和服務者。
7。×【解析】這是對考試的誤解,考試包括百分制考試本身沒有錯,要說錯的話,那就是在應試教育中使用者將其看作是學習的目的。考試作為評價的手段,是衡量學生發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勵學生發展的手段之一。
8.√【解析】具體看來:(1)教材編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2)新課程標準為教科書編寫的多樣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3)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4)教材的編寫和實驗可以檢驗課程標準的合理性。
9.√【解析】(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2)學校教育是通過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10.√【解析】(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興辦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2)生產力水平制約人才規格和教育結構。人才規格是對人才的素質結構的要求。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決定人的知識、技能和能力
的規格。(3)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療法、手段和組織形式。
11.√【解析】略。
12.×【解析】雖然少年期是容易出現心理司題的危險期,但如果過于嚴格看管,會造成少年的叛逆心理。
13.√【解析】略。
14.×【解析】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是授受關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15.×【解析】課程目標的確立取決于學校的性質、目的、任務以及制約學校課程的各種因素。
四、情境分析題
(一)1.B
2.D
3.ABCD
(二)ABCD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