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3 頁:判斷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論述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三、判斷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判斷下列命題正誤,請將正確的在題后的括號內打“√”號,錯誤的打“×”號。
1.根據一節課所要完成任務的類型數,可將課分為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和實驗課( )
2.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傳道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
3.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的課程叫研究型課程。( )
4.正規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 )
5.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 )
6.學與教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過程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大要素。( )
7.心理健康有高低層次之分。( )
8.教師的教學活動是教師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 )
9.從根本上來說教師職業道德的評價標準,就是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 )
10.我國的教育法規必須經全國人大通過才有效。( )
11.公民行為能力與自然人的年齡有關。( )
12.教學目標表述的可操作性是要指出實現教學目標的具體途徑。( )
13.強化是對學生的正確行為進行表揚,以使其發揚光大。( )
14.創建良好的班級文化,班主任要貫徹“多關心、少評價”的行動原理。( )
15.德育強調無私奉獻與重視德育的“享用功能”并不矛盾。( )
16.教學效果是評價選用教學方法好壞的唯一標準。( )
17.教學設計是聯系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有利于教師的創造性發揮。( )
18.先行組織者是呈現給學生的一個引導性或背景性知識材料。( )
19.中學教師的研究課題一般應來自于學術前沿中的問題。( )
20.按照評價的功能,教學評價方法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件評價、總結性評價。( )
四、簡答題(本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1.簡述教師布置作業的基本要求。
2.簡述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3.教師應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或改變態度和品德?
4.在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
5.如何提高新課導入環節的效果?
6.中學共青團的活動如何更有效地配合教學工作?
五、案例分析題(本題共2小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1.劉老師在初中任教已近30年。教學成績突出,深受學生喜愛,曾獲得過省級優秀教師等榮譽。但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普及,學校要求在教學中必須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劉老師對這種要求很不以為然,校長找他談話并要求他學習電腦、網絡和多媒體知識,他卻說:“我課本、粉筆加黑板照樣能講過多媒體。”試運用所學習的教師職業道德知識對劉老師的做法和說法進行分析。
2.某鄉一所初中進行危房改造,鄉政府公開向學生家長集資。由于進度緩慢,鄉政府便向學校下了一道命令,凡是繳了集資款的家庭,其子女可以在學校正常上課,否則要讓學生停課回家催家長繳款。結果,該校50多人的教學班只剩下10多名學生。教師無法正常上課,只好停課一周。請從法律角度分析這一事件。
六、論述題(本題共3小題,第1、2小題每小題13分,第3小題12分,共38分)
1.根據少年期的年齡特征,學校教育應如何“幫助少年起飛”?
2.在學校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3.為什么教育要以人為本?你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應如何體現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