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3 頁:名詞解釋題 簡答題 |
第 4 頁:論述題 |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8.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
19.教師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角色
教師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角色:這種期待突出了教師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強調了教師工作中對學生的精神塑造和智力的開發意義,肯定了教師在教書育人的系列工程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也含有對教師實際教育能力的估計和評價。
20.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課程結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探討課程各組成部分如何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問題。
21.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它是根據學校教育目標、教學規律和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發展水平,分別從各門科學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們的教學順序、教學時數和期限。
22.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規律的教育措施,對新一代素質按現代化需要實現開發、完善、提高和再創造的過程。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23.簡述教師的能力結構。
答:(1)教師預見能力。
(2)教師傳導能力。
(3)教育過程控制的能力。
24.簡述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的特點。
答:(1)學生具有與成人不同的身心特點。
(2)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在可能。
(3)學生具有獲得成人教育關懷的需要。
25.簡述我國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答:(1)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2)課程設計與編制結構化。
(3)課程形式的多樣化、個性化和綜合化。
(4)課程內容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26.簡述課堂管理的基本原則。
答:(1)了解學生的需要。
(2)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
(3)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促進最佳學習。
(4)建立教室常規。
27.簡述德育原則。
答:(1)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2)疏導原則。
(3)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4)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6)在集體中教育原則。
(7)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