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利 潤 一、利潤的構成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有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計算公式如下: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其中: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所得稅是指企業應計入當期損益的所得稅費用。
二、其他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支出的核算
其他業務收入是指企業除主營業務收入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如材料銷售收入、包裝物出租收入等。
其他業務支出是指企業除主營業務成本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成本,如銷售材料或出租包裝物結轉的成本等。
企業應設置"其他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支出"科目,分別核算企業除主營業務收入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收入和發生的相關成本、費用、稅金等。
三、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的核算
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收入,包括固定資產盤盈、處置固定資產凈收益、出售無形資產凈收益、罰款凈收入等。
營業外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支出,包括固定資產盤虧、處置固定資產凈損失、出售無形資產凈損失、非常損失、罰款支出、捐贈支出等。
企業應設置"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科目,分別核算營業外收入的取得、營業外支出的發生及結轉情況。
四、補貼收入的核算
補貼收入是指企業按規定實際收到的退還的增值稅,或按銷量或工作量等依據國家規定的補助定額計算并按期給予的定額補貼,以及屬于國家財政扶持的領域而給予的其他形式的補貼。
企業應設置"補貼收入"科目,核算補貼收入的取得及結轉情況,并按補貼收入的具體項目設置明細賬。
五、所得稅的核算
(一)所得稅的計算
所得稅是根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一定比例上交的一種稅金。應納稅所得額是在企業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的基礎上調整確定的。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1.納稅調整增加額主要包扣稅法規定允許扣除項目中,企業已計入當期費用但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金額(如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工資支出、業務招待費支出),以及企業已計入當期損失但稅法規定不允許扣除項目的金額(如稅收滯納金、罰款、罰金)。
納稅調整減少額主要包扣稅法規定允許彌補的虧損和準予免稅的項目,如前五年內的未彌補虧損和國債利息收入等。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2.所得稅的會計處理
企業所得稅核算采用應付稅款法,是按照應納稅所得額直接計算應交所得稅,并將當期計算的應交所得稅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應付稅款法下,企業應設置"所得稅"科目核算企業按規定從當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
六、本年利潤的核算
(一)結轉本年利潤的方法
1.表結法。
在這種結轉方法下,各損益類科目每月月末只需結計出本月發生額和月末累計余額,不結轉到"本年利潤"科目,只有在年末時才將全年累計余額結轉入"本年利潤"科目。但每月月末要將損益類科目的本月發生額合計數填入利潤表的本月數欄,同時將本月末累計余額填入利潤表的本年累計數欄,通過利潤表計算反映各期的利潤(或虧損)。表結法下年中損益類科目無需結轉入"本年利潤"科目,從而減少了轉賬環節和工作量,同時并不影響利潤表的編制及有關損益指標的利用。
2.賬結法。
這種方法下,每月月末均需編制轉賬憑證,將在賬上結計出的各損益類科目的余額結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本年利潤"科目的本月合計數反映當月實現的利潤或發生的虧損,"本年利潤"科目的本年累計數反映本年累計實現的利潤或發生的虧損。賬結法在各月均可通過"本年利潤"科目提供當月及本年累計的利潤(或虧損)額,但增加了轉賬環節和工作量。
(二)結轉本年利潤的會計處理
企業應設置"本年利潤"科目核算企業本年度實現的凈利潤(或發生的凈虧損)。會計期末,企業應將各收益類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將各成本費用或支出類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借方。如果有關收益類科目為借方余額或有關成本費用類科目為貸方余額的,則作相反的結轉分錄。結轉后"本年利潤"科目如為貸方余額,表示當年實現的凈利潤;如為借方余額,表示當年發生的凈虧損。年度終了,企業還應將"本年利潤"科目的本年累計余額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結轉后"本年利潤"科目應無余額。
第七章 會 計 報 表 [基本要求] (一)掌握資產負債表的內容、結構和編制方法;
(二)掌握利潤表及利潤分配表的格式、內容和編制方法;
(三)熟悉編制會計報表的目的、會計報表的分類及編制要求;
[考試內容] 第一節 會計報表概述 一、編制會計報表的目的
企業編制會計報表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會計報表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相關機構、企業管理人員、職工和社會公眾等)進行決策提供會計信息。
二、會計報表的分類
(一)按反映內容的分類
分為靜態報表和動態報表。靜態報表是指綜合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自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狀況的報表,如資產負債表;動態報表是指綜合反映企業一定期間的經營情況或現金流動情況的報表,如利潤表或現金流量表。
(二)按編報時間分類
分為月報、季報、本年報和年報。
(三)按編制單位分類
分為個別報表和合并報表。個別報表是指由企業在自身會計核算基礎上對賬簿記錄進行加工而編制的會計報表,它主要用以反映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情況。合并報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組成的企業集團為會計主體,根據母公司和所屬子公司的會計報表,由母公司編制的綜合反映企業集團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的會計報表。
(四)按服務對象分類
分為內部報表和外部報表。內部報表是指為滿足企業內部經營管理需要而編制的會計報表。外部報表則是指企業向外提供的會計報表,主要供投資者、債權人、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有關方面使用。
三、會計報表的編制要求
企業編制的會計報表應當真實可靠、相關可比、全面完整、編報及時、便于理解。
第二節 資產負債表
一、資產負債表的概念和作用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如月末、季末、年末等)財務狀況的會計編報。它是根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等式,依照一定的分類標準和順序,將企業在一定日期的全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項目進行適當分類、匯總、排列后編制而成的。
通過編制資產負債表,可以反映企業資產的構成及其狀況,分析企業在某一日期所擁有的經濟資源及其分別情況;可以反映企業某一日期的負債總額及其結構,分析企業目前與未來需要支付的債務數額;可以反映企業所有者權益的情況,了解企業現有的投資者在企業資產總額中所占的份額。通過資產負債表,可以幫助報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分析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從而為未來的經濟決策提供信息。
二、 資產負債表的內容和結構
(一)資產負債表的內容
1.資產
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一般按照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分類并進一步分項列示。
流動資產項目通常包括: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應收補貼款、存貨、待攤費用和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權投資等。
非流動資產項目通常包括: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等。
2.負債
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一般按照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分項列示。
流動負債項目通常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應交稅金、應付股利、其他應交款、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和其他流動負債等。
長期負債項目通常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專項應付款和其他長期負債等。
3.所有者權益
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一般按照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分項列示。
(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
資產負債表格式主要有賬戶式和報告式兩種。我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采用賬戶式結構。
賬戶式資產負債表分左右兩方,左方為資產項目,按資產的流動性大小排列;右方為負債及所有者權益項目,一般按求償權先后順序排列。
轉帖于:會計職稱考試_考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