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內部控制的目標:(1)企業戰略;(2)經營的效率和效果;(3)財務會計報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實可靠;(4)資產的安全完整;(5)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監管要求。
內部控制的基本要素:(1)內部環境(2)風險評估(3)控制措施(4)信息與溝通(5)監督檢查
成本中心的的責任成本變動額,等于可控成本中的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合計變動額。
計算標準分配率,分母是工時不是件。
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實際產量下實際工時-實際產量下標準工時)×標準分配率
變動制造費用耗費差異=(變動制造費用實際分配率-變動制造費用標準分配率)×實際產量下實際工時
固定成本差異分析:
1.兩差異法
耗費差異=實際產量下實際固定制造費用-預算產量下標準固定制造費用
能量差異=(預算產量下的標準工時-實際產量下的標準工時)×標準分配率
2.三差異法
耗費差異=實際產量下實際固定制造費用-預算產量下標準固定制造費用
能力差異=(預算產量下的標準工時-實際產量下的實際工時)×標準分配率
效率差異=(實際產量下的實際工時-實際產量下的標準工時)×標準分配率
作業成本法下,(成本動因)是成本分配的依據,成本動因是指導致成本發生的因素。
預防和檢驗成本是(不)可避免成本,損失成本是(可)避免成本。
質量成本中預防成本10%,檢驗成本30%,損失成本60%
使用壽命周期成本:原始成本(設計成本、開發成本、生產成本)+運行維護成本(消耗成本、維修成本、保養成本)
第十二章:
計算財務指標時,如果分子是收入、利潤或經營現金凈流量,分母是資產負債表數,分母要求平均值。注意題目要求計算的是年初數、年末數還是平均數,F金流動負債比率為例外。
計算每股收益時普通股數要調整(可轉換公司債券、認股權證和股票期權),每股股利不用。
凈資產收益率=營業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每股收益=營業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平均每股凈資產,注意平均每股凈資產和財務指標中每股凈資產的區別,前者是平均數,后者是年末數。
差額因素分析法的每項計算結果用絕對數表示不用相對數
每股凈資產=年末凈資產/年末普通股數
總資產報酬率=息稅前利潤/平均資產總額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
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
資本收益率=凈利潤/平均(股本+股本溢價)
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量/平均資產總額
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支出
盈余現金保障倍數=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
帶息負債比率:分子中有應付利息
或有負債比率:分母是所有者權益總額
市盈率=每股市價/每股收益
三年平均增長率、名義利率求實際利率、到期一次返本付息債券收益率的計算:根號外要減1
業績評價由財務業績定量評價和管理業績定性評價組成
盈利能力基本指標: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
資產質量狀況基本指標: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
債務風險狀況基本指標:資產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
經營增長狀況基本指標:營業增長率、資本保值增值率
高分推薦:07中級會計職稱《中級經濟法》主觀題預測
更多資料請訪問:考試吧會計職稱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