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收益與分配管理
知識點六:責任成本管理
一、責任成本管理的內容
責任成本管理,是指將企業(yè)內部劃分成不同的責任中心,明確責任成本,并根據各責任中心的權、責、利關系,來考核其工作業(yè)績的一種成本管理模式。
責任成本中心也叫責任單位,是指企業(yè)內部具有一定權力并承擔相應工作責任的部門或管理層次。責任成本管理的流程如圖6-10所示:
二、成本中心及其評價
1.含義
成本中心是指有權發(fā)生并控制成本的單位。成本中心一般不會產生收入,通常只計量考核發(fā)生的成本。
成本中心是責任中心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形式,只要是對成本的發(fā)生負有責任的單位或個人都可以成為成本中心,例如:負責生產產品的車間、工段、班組等生產部門或確定費用標準的管理部門等。
2.成本中心具有以下特點:
(1)成本中心不考核收益(一般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收入),只考核成本(首要特點)
(2)成本中心只對可控成本負責,不負責不可控的成本
3.可控成本與責任成本
(1)可控成本應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該成本的發(fā)生是成本中心可以預見的;
第二,該成本是成本中心可以計量的;
第三,該成本是成本中心可以調節(jié)和控制的。
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的劃分是相對的。它們與成本中心所處的管理層級別、管理權限與控制范圍大小有關。對于一個獨立企業(yè)而言,幾乎所有的成本都是可控的。
(2)成本中心當期發(fā)生的所有可控成本之和就是其責任成本。責任成本是成本中心考核和控制的主要內容。
4.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標
預算成本節(jié)約額 | 預算成本節(jié)約額=預算責任成本-實際責任成本 |
預算成本節(jié)約率 | 預算成本節(jié)約率=預算成本節(jié)約額/預算成本×100% |
三、利潤中心
1.定義
利潤中心是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控制收入和利潤的責任單位。它不但有成本發(fā)生,而且還有收入發(fā)生。
利潤中心往往處于企業(yè)內部的較高層次,如分店或分廠等。利潤中心與成本中心相比,其權利和責任都相對較大,它不僅要降低絕對成本,還要尋求收入的增長使之超過成本,即更要強調相對成本的降低。
2.類型
利潤中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然利潤中心,另一種是人為利潤中心。
(1)自然利潤中心。
它是自然形成的,直接對外提供勞務或銷售產品以取得收入的責任中心。
(2)人為利潤中心。
人為利潤中心是人為設定的,通過企業(yè)內部各責任中心之間使用內部結算價格結算半成品內部銷售收入的責任中心。
3.利潤中心成本計算及考核指標
通常情況下,利潤中心采用利潤作為業(yè)績考核指標,分為邊際貢獻、可控邊際貢獻和部門邊際貢獻。
四、投資中心及其評價
1.含義
指既對成本、收入和利潤負責,又對投資及其投資收益負責的責任單位。
【注意】
(1)投資中心是最高層次的責任中心,擁有最大的決策權,也承擔最大的責任。
(2)投資中心必然是利潤中心,但利潤中心并不都是投資中心。利潤中心沒有投資決策權,而且在考核利潤時也不考慮所占用的資產。
五、投資中心的考核指標
對投資中心的業(yè)績進行評價時,不僅要使用利潤指標,還需要計算、分析利潤與投資的關系,主要有投資報酬率和剩余收益等指標。
六、內部轉移價格的制定
1.內部轉移價格的含義
指企業(yè)內部有關責任單位之間提供產品或勞務的結算價格。
2.內部轉移價格的意義
內部轉移價格直接關系到不同責任中心的獲利水平,其制定可以有效地防止成本轉移引起的責任中心之間的責任轉嫁,使每個責任中心都能夠作為單獨的組織單位進行業(yè)績評價,并且可以作為一種價格信號引導下級采取正確決策,保證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一致。
3.內部轉移價格的類型(重點)
類型 | 應用的前提條件 | 該價格的內涵 | 優(yōu)劣 |
市場價格 | 要求產品或勞務有完全競爭的外部市場,以取得市價依據。 | 根據產品或勞務的市場現行價格作為計價基礎。 | 具有客觀真實的特點,能夠同時滿足分部和公司的整體利益。 |
以成本為基礎的轉移價格 | 內部轉移的產品或勞務沒有市價的情況。 | 包括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加成、變動成本以及變動成本加固定制造費用。 | 優(yōu):簡便、客觀 劣:存在信息和激勵方面問題。 |
協商價格 | 中間產品存在非完全競爭的外部市場,在該市場內雙方有權決定是否買賣這種產品。 | 以正常的市場價格為基礎,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 協商價格的上限是市場價格,下限則是單位變動成本。 |
|
雙重價格 | 內部責任中心的交易雙方無法達成結算價格。 | 買賣雙方可以選擇不同的市場價格或協商價格。 | 能較好滿足企業(yè)內部交易雙方在不同方面的管理需要。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