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績效評價
綜合績效評價是綜合績效分析的一種,一般是站在企業所有者(投資人)的角度進行的。
綜合績效評價,是指運用數理統計和運籌學的方法,通過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照相應的評價標準,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以及經營增長等經營業績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進行的綜合評判。
科學地評價企業績效,可以為出資人行使經營者的選擇權提供重要依據;可以有效地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的監管和約束;可以為有效激勵企業經營者提供可靠依據;還可以為政府有關部門、債權人、企業職工等利益相關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一)綜合績效評價的內容
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由財務績效定量評價和管理績效定性評價兩部分組成。
1.財務績效定量評價
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是指對企業一定期間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和經營增長四個方面進行定量對比分析和評判。
(1)企業盈利能力分析與評判主要通過資本及資產報酬水平、成本費用控制水平和經營現金流量狀況等方面的財務指標,綜合反映企業的投入產出水平以及盈利質量和現金保障狀況。
(2)企業資產質量分析與評判主要通過資產周轉速度、資產運行狀態、資產結構以及資產有效性等方面的財務指標,綜合反映企業所占用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資產管理水平與資產的安全性。
(3)企業債務風險分析與評判主要通過債務負擔水平、資產負債結構、或有負債情況、現金償債能力等方面的財務指標,綜合反映企業的債務水平、償債能力及其面臨的債務風險。
(4)企業經營增長分析與評判主要通過銷售增長、資本積累、效益變化以及技術投入等方面的財務指標,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增長水平及發展后勁。
2.管理績效定性評價
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是指在企業財務績效定量評價的基礎上,通過采取專家評議的方式,對企業一定期間的經營管理水平進行定性分析與綜合評判。
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指標包括企業發展戰略的確立與執行、經營決策、發展創新、風險控制、基礎管理、人力資源、行業影響、社會貢獻等方面。
(二)綜合績效評價指標
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指標由22個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指標和8個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指標組成。
1.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指標
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指標由反映企業盈利能力、資產質量狀況、債務風險狀況和經營增長狀況等四方面的基本指標和修正指標構成。
其中,基本指標反映企業一定期間財務績效的主要方面,并得出財務績效定量評價的基本結果。東奧中級職稱編輯“娜寫年華”發布。修正指標是根據財務指標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對基本指標的評價結果作進一步的補充和矯正。
(1)企業盈利能力狀況以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兩個基本指標和銷售(營業)利潤率、利潤現金保障倍數、成本費用利潤率、資本收益率四個修正指標進行評價,主要反映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投入產出水平和盈利質量。
(2)企業資產質量狀況以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兩個基本指標和不良資產比率、流動資產周轉率、資產現金回收率三個修正指標進行評價,主要反映企業所占用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資產管理水平與資產的安全性。
(3)企業債務風險狀況以資產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兩個基本指標和速動比率、現金流動負債比率、帶息負債比率、或有負債比率四個修正指標進行評價,主要反映企業的債務負擔水平、償債能力及其面臨的債務風險。
(4)企業經營增長狀況以銷售(營業)增長率、資本保值增值率兩個基本指標和銷售(營業)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技術投入比率三個修正指標,主要反映企業的經營增長水平、資本增值狀況及發展后勁。
2.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指標
企業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指標包括戰略管理、發展創新、經營決策、風險控制、基礎管理、人力資源、行業影響、社會貢獻等八個方面的指標,主要反映企業在一定經營期間所采取的各項管理措施及其管理成效。
(1)戰略管理評價主要反映企業所制定戰略規劃的科學性,戰略規劃是否符合企業實際,員工對戰略規劃的認知程度,戰略規劃的保障措施及其執行力,以及戰略規劃的實施效果等方面的情況。
(2)發展創新評價主要反映企業在經營管理創新、工藝革新、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品牌培育、市場拓展、專利申請及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
(3)經營決策評價主要反映企業在決策管理、決策程序、決策方法、決策執行、決策監督、責任追究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實施效果,重點反映企業是否存在重大經營決策失誤。
(4)風險控制評價主要反映企業在財務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管理風險、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等方面的管理與控制措施及效果,包括風險控制標準、風險評估程序、風險防范與化解措施等。
(5)基礎管理評價主要反映企業在制度建設、內部控制、重大事項管理、信息化建設、標準化管理等方面的情況,包括財務管理、對外投資、采購與銷售、存貨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法律事務等。
(6)人力資源評價主要反映企業人才結構、人才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儲備、人事調配、員工績效管理、分配與激勵、企業文化建設、員工工作熱情等方面的情況。
(7)行業影響評價主要反映企業主管業務的市場占有率、對國民經濟及區域經濟的影響與帶動力、主要產品的市場認可程度、是否具有核心競爭能力以及產業引導能力等方面的情況。
(8)社會貢獻評價主要反映企業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吸納就業、工資福利、安全生產、上繳稅收、商業誠信、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的貢獻程度和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
(三)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標準
綜合績效評價標準分為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標準和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標準。
1.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標準
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標準包括國內行業標準和國際行業標準。國內行業標準根據國內企業年度財務和經營管理統計數據,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分年度、分行業、分規模統一測算。國際行業標準根據居于行業國際領先地位的大型企業相關財務指標實際值,或者根據同類型企業組相關財務指標的先進值,在剔除會計核算差異后統一測算。其中,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標準的行業分類,按照國家統一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劃分。
財務績效定量評價標準按照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及指標類別,劃分為優秀(A)、良好(B)、平均(C)、較低(D)、較差(E)五個檔次,對應五檔評價標準的標準系數分別為1.0、0.8、0.6、0.4、0.2,較差(E)以下為0。
2.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標準
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標準分為優(A)、良(B)、中(C)、低(D)、差(E)五個檔次。對應五檔評價標準的標準系數分別為1.0、0.8、0.6、0.4、0.2,差(E)以下為0。
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標準具有行業普遍性和一般性,在進行評價時,應當根據不同行業的經營特點,靈活把握個別指標的標準尺度。對于定性評價標準沒有列示,但對被評價企業經營績效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在評價時也應予考慮。
(四)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工作程序
1.財務績效評價工作程序
財務績效定量評價工作具體包括提取評價基礎數據、基礎數據調整、評價計分、形成評價結果等內容。
(1)提取評價基礎數據。以經社會中介機構或內部審計機構審計并經評價組織機構核實確認的企業年度財務會計報表為基礎提取評價基礎數據。
(2)基礎數據調整。為客觀、公正地評價企業經營績效,對評價基礎數據進行調整。
(3)評價計分。根據調整后的評價基礎數據,對照相關年度的行業評價標準值,利用績效評價軟件或手工評價計分。
(4)形成評價結果。對任期財務績效評價需要計算任期內平均財務績效評價分數,并計算績效改進度;對年度財務績效評價除計算年度績效改進度外,需要對定量評價得分深入分析,診斷企業經營管理存在的薄弱環節,并在財務決策批復中提示有關問題,同時進行所監管企業的分配排序分析,在一定范圍內發布評價結果。
2.管理績效評價工作程序
管理績效定性評價工作具體包括收集整理績效評價資料、聘請咨詢專家、召開專家評議會、形成定性評價結論等內容。
(1)收集整理管理績效評價資料。東奧中級職稱編輯“娜寫年華”發布。為了深入了解被評價企業的管理績效狀況,應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充分收集并認真整理管理績效評價的有關資料。
(2)聘請咨詢專家。根據所評價企業的行業情況,聘請不少于7名的管理績效評價咨詢專家,組成專家咨詢組,并將被評價企業的有關資料提前送達咨詢專家。
(3)召開專家評議會。組織咨詢專家對企業的管理績效指標進行評議打分。
(4)形成定性評價結論。匯總管理績效定性評價指標得分,形成定性評價結論。
關注566會計職稱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內部資料等信息!
會計職稱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會計職稱"
初級QQ群: | 中級QQ群: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