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論
第一節(jié) 法律基礎
一、法和法律
(一)法的本質與特征
1.法與法律的概念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著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規(guī)范體系。
(1)法的本質:法是統(tǒng)治階級的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
【要點1】法不是超階級的產物,不是社會各階級的意志都能體現(xiàn)為法,法只能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
【要點2】法體現(xiàn)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統(tǒng)治階級每個成員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
(2)法的特征:
法作為一種特殊的行為規(guī)則和社會規(guī)范,不僅具有行為規(guī)則、社會規(guī)范的一般共性。還具有自己的特征。
、俜ㄊ墙涍^國家制定或認可才得以形成的規(guī)范—國家意志;
、诜☉{借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獲得普遍遵循的效力—強制性;
、鄯ㄊ谴_定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guī)范—利導性;
、芊ㄊ敲鞔_而普遍適用的規(guī)范—規(guī)范性。
【例題·單選題】下列關于法的本質與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A.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guī)范
B.法是全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體現(xiàn)
C.法由統(tǒng)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
D.法憑借國家強制力的保證獲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核法的本質與特征。法體現(xiàn)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統(tǒng)治階級每個成員個人意志的簡單相加,選項B錯誤。
二、法律關系
(一)法律關系的概念:
法律關系是法律規(guī)范在調整人們的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即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包括:
法律關系內容 | 解析 |
民事法律關系 | 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非財產關系而形成的法律關系 |
行政法律關系 | 調整行政管理關系而形成的法律關系 |
經濟法律關系 | 調整因國家對經濟活動的管理而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 |
(二)法律關系的要素——3要素: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
1.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參加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要點1】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4類:公民(自然人)、機構組織、國家、外國人及外國社會組織。
【要點2】法律關系的主體有雙方:權利主體或義務主體。
【考題·多選題】(2012年)根據(jù)我國法律制度的規(guī)定,下列各項中,能夠成為法律關系主體的有( )。
A.自然人
B.商品
C.法人
D.行為
【答案】AC
【解析】本題考核法律關系的主體。選項BD是法律關系的客體。
2.法律關系的內容:權利和義務
【要點1】權利和義務相輔相成,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要點2】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法律地位平等、權利與義務的內容對等或不對等 。
【要點3】權利和義務的保護: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都受國家法律保障。
3.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
包括4類:物、精神產品、行為、人身。
(1)物:
包括:自然物、人造物、貨幣及有價證券
不包括:陽光、空氣、自然災害等。
(2)非物質財富,包括知識產品和道德產品
第一,知識產品:包括著作、發(fā)現(xiàn)、發(fā)明、設計等,知識產品本身沒有實物形態(tài),但通常有物質載體,如證書、書籍、錄像、錄音等。
第二,道德產品:包括榮譽稱號、嘉獎表彰、體育比賽的名次等。
(3)行為。是指法律關系的主體為達到一定目的所進行的作為(積極行為)或不作為(消極行為),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如生產經營行為、經濟管理行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為和提供一定勞務的行為等。
(4)人身。人身是由各個生理器官組成的生理整體(有機體)。 活人的整個身體,不得視為法律上的“物”,不能作為物權、債權和繼承權的客體,禁止販賣或拐賣人口,禁止買賣婚姻。
【考題·多選題】(2009年) 下列各項中,可以成為我國經濟法律關系客體的有( )。
A.自然人
B.發(fā)明專利
C.勞務
D.物質資料
【答案】BCD
【解析】本題考核法律關系客體。自然人屬于法律關系的主體,其他三項均屬于法律關系的客體。
三、法律事實
任何法律關系的發(fā)生、變更和消滅,都要有法律事實的存在。
法律事實,是指由法律規(guī)范所確定的,能夠產生法律后果,即能夠直接引起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情況。
按照是否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標準,法律事實可以劃分為兩大類: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
(一)法律事件
1.含義:法律事件是指不以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法定情況或者現(xiàn)象。
2.種類:根據(jù)事件的起因可以分為絕對事件、相對事件。
(1)由自然現(xiàn)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絕對事件;
例如:地震、洪水、臺風、森林大火等不因人的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
(2)由社會現(xiàn)象引起的事實又稱相對事件。
【例如】爆發(fā)戰(zhàn)爭、重大政策的改變等,雖屬人的行為引起,但其出現(xiàn)在特定法律關系中并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
【提示】事件的出現(xiàn)都是不以人們(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
(二)法律行為
1.含義:引起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人們有意識的活動。
【注意】出題時經常將法律事實、法律行為和法律事件結合在選擇題中考查。
2.法律行為的分類:
(1)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是應受懲罰的行為。
(2)積極行為(作為)與消極行為(不作為)。消極行為,又稱不作為,則指以消極的、抑制的形式表現(xiàn)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
(3)(意思)表示行為與非表示行為。 非表示行為,是指非經行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種事實狀態(tài)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為,如拾得遺失物、發(fā)現(xiàn)埋藏物等。
(4) 單方行為與多方行為。這單方行為,是指由法律主體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為,如遺囑、行政命令等;多方行為,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方法律主體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如合同行為等。
(5)要式行為與非要式行為。
(6)自主行為與代理行為。
【例題·分析題】會計于某在單位領導的授意下,將一張私自購入的空白發(fā)票填寫金額后入賬 。分析會計于某與其單位領導的行為是否構成了法律行為。
【答案解析】 會計于某虛開發(fā)票入賬的行為和其單位領導授意的行為均構成法律行為,屬于違法行為,也屬于積極行為(作為)。
【考題·多選題】(2011年)下列各項中,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有( )。
A.自然災害
B.公民死亡
C.簽訂合同
D.提起訴訟
【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核法律事實。選項A和選項B屬于法律事實中的法律事件;選項C和選項D是屬于法律事實中的法律行為。
【例題·單選題】下列各項中屬于法律事實中的相對事件范圍有( )。
A.地震
B.戰(zhàn)爭
C.簽訂協(xié)議
D.發(fā)行公司債券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核法律事實。相對事件是社會現(xiàn)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有B符合。A為絕對事件,CD為法律行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