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證券法律制度
知識點五:違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
一、違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概述
(一)違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的主體
(二)違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的類型
1.法律責任的類型
違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的類型,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經濟法責任。
2.民事賠償責任優先
違反證券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二、違反證券法的民事責任
違反證券法的民事責任的主要形式是“賠償”,包括賠償責任和連帶賠償責任。歸責原則包括無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和過錯責任等。
(一)虛假陳述行為的民事責任
1.投資人對虛假陳述行為人提起民事賠償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
(1)中國證監會或其派出機構公布對虛假陳述行為人作出處罰決定之日;
(2)財政部、其他行政機關以及有權作出行政處罰的機構公布對虛假陳述行為人作出處罰決定之日;
(3)虛假陳述行為人未受行政處罰,但已被人民法院認定有罪的,作出刑事判決之日。
2.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件的被告——虛假陳述行為人
3.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件的管轄
虛假陳述證券民事賠償案件,由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的市、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特區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投資人對多個被告提起證券民事賠償訴訟的,按下列原則確定管轄:
(1)由發行人或者上市公司所在地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除外情形:當事人不申請或者原告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追加的,應當通知發行人或者上市公司作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但不得移送案件。
(2)對發行人或者上市公司以外的虛假陳述行為人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3)僅以自然人為被告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人民法院受理以發行人或者上市公司以外的虛假陳述行為人為被告提起的訴訟后,經當事人申請或者征得所有原告同意后,可以追加發行人或者上市公司為共同被告。人民法院追加后,應當將案件移送發行人或者上市公司所在地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二)其他禁止交易行為的民事責任
(三)證券服務機構的民事責任
(四)證券公司的民事責任
(五)收購人或其控股股東的民事責任
三、違反證券法的行政責任
違反證券法的行政責任形式繁多,包括“責令”形式的責任、警告、取締、沒收違法所得或非法收入、罰款、暫停或者撤銷相關業務許可、責令關閉、撤銷任職資格或者證券從業資格等。
證券公司成立后,無正當理由超過3個月未開始營業的,或者開業后自行停業連續3個月以上的,由公司登記機關吊銷其公司營業執照。
四、違反證券法的經濟法責任
違反證券法的經濟法責任的形式主要有證券市場禁入責任和股東權利限制責任。
(一)證券市場禁入責任
1.下列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中國證監會有關規定,情節嚴重的,中國證監會可以根據情節嚴重的程度,采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1)發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2)發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者發行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3)證券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內設業務部門負責人、分支機構負責人或者其他證券從業人員;
(4)證券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者證券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5)證券服務機構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從事證券服務業務的人員和證券服務機構的實際控制人或者證券服務機構實際控制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6)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證券投資基金托管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內設業務部門、分支機構負責人或者其他證券投資基金從業人員;
(7)中國證監會認定的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中國證監會有關規定的有關責任人員。
2.被中國證監會采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的人員,在禁入期間內,除不得繼續在原機構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擔任原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外,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機構中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擔任其他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二)股東權利限制責任
1.收購人未按照證券法規定履行上市公司收購的公告、發出收購要約、報送上市公司收購報告書等義務或者擅自變更收購要約的,在改正前,其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被收購公司股份超過30%的部分不得行使表決權。
2.證券公司為其股東或者股東的關聯人提供融資或者擔保,股東有過錯的,在按照要求改正前,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可以限制其股東權利;拒不改正的,可以責令其轉讓所持證券公司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