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3 頁:判斷題 |
第 4 頁:計算分析題 |
第 5 頁:綜合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D
【解析】購入原材料的實際總成本=12000+700+260=12960(元),實際入庫數量=400×(1-5%)=380(公斤),所以甲工業企業該批原材料實際單位成本=12960/380=34.11(元/公斤),選項D正確。
2.
【答案】B
【解析】一般納稅人購入存貨時發生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可以抵扣,不計入存貨成本;發生的尚待查明的存貨損失計入待處理財產損溢,不計入外購存貨成本,因此,該商品實際成本=50×(1-20%)=40(萬元)。
3.
【答案】C
【解析】委托加工物資收回后繼續用于生產加工應稅消費品,則委托方支付的由受托方代收代繳的消費稅應記入“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的借方,不計入委托加工物資的成本。所以該委托加工材料收回后的入賬價值=300+60=360(萬元)。
4.
【答案】B
【解析】企業預計的銷售存貨現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貨的可變現凈值。存貨在銷售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以及為達到預定可銷售狀態還可能發生的加工成本等相關支出,構成現金流入的抵減項目。企業預計的銷售存貨現金流量,扣除這些抵減項目后,才能確定存貨的可變現凈值,選項B符合題意。
5.
【答案】D
【解析】企業將已經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存貨用于在建工程,應當同時結轉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選項D符合題意。
6.
【答案】B
【解析】直接出售的鋼材,其可變現凈值應該以鋼材的市場銷售價格作為計量基礎,選項A不正確,選項B正確;2013年12月31日該批鋼材的可變現凈值=100000×5-25000=475000(元),選項C不正確;由于其可變現凈值大于賬面成本,無需計提減值準備,賬面價值為450000元,選項D不正確。
7.
【答案】C
【解析】截止2013年12月31日東方公司與西方公司簽訂的銷售合同,B產品還未生產,但持有庫存C材料專門用于生產該批B產品,且可生產的B產品的數量不大于銷售合同訂購的數量,因此,計算該批C材料的可變現凈值時,應以銷售合同約定的B產品的銷售價格總額1200萬元(100×12)作為計量基礎。2013年12月31日C材料的可變現凈值=1200-240=960(萬元),選項C正確。
8.
【答案】C
【解析】企業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貨已經銷售,則企業在結轉銷售成本時,應同時結轉對其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甲公司銷售70%的庫存商品應該轉出的存貨跌價準備的金額=60×70%=42(萬元),轉出的存貨跌價準備沖減主營業務成本,計入主營業務成本的金額=200×70%-42=98(萬元)。
9.
【答案】C
【解析】因A材料生產的甲產品的可變現凈值高于成本,甲產品未減值,A材料也未減值,所以A材料應按成本計量。
10.
【答案】C
【解析】2013年12月31日,用該半成品加工成的產成品的成本=200+90=290(萬元),用該半成品加工成的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280-30=250(萬元),用半成品生產的產品發生了減值,因此半產品按可變現凈值計量,半成品的可變現凈值=280-90-30=160(萬元),存貨跌價準備期末余額=200-160=40(萬元),本期應當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40-10=30(萬元),選項C正確。
11.
【答案】B
【解析】管理不善造成的存貨凈損失計入管理費用,選項A不正確;自然災害造成的存貨凈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選項B正確;應由保險公司賠償的和應由過失人賠償的存貨損失部分,計入其他應收款,選項C和D不正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