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貨幣與金融一商業銀行是最典型的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形式為工商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并辦理結算業務的金融企業。商業銀行的性質:經營目標盈利化、經營行為市場化、業務活動多樣化。按機構設置分:單一銀行制(美國州立銀行);總分行制(英國銀行模式)按業務經營范圍分:專業化銀行(分業經營);綜合銀行制(全能銀行)我國商業銀行(總體看是總分行制)類型:國有獨資;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2 商業銀行主要業務。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存差指存款大于貸款;貸差指貸款大于存款。頭寸指商業銀行的流動資產。匡算叫扎頭寸。長(收大)、短(支大)、松(長多)、緊(短多)。各項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存款業務創新。借債業務主要有:再貼現或向銀行借款;同業拆借(金融機構之間臨時性的資金借貸);發行資本債券;歐洲貨幣市場借款。所有者權益包括:股本;資本盈余(資本溢價);未分配利潤;風險準備金(補償性準備金)。補償性準備金兩種:資本準備金和資產業務損失準備金。資產業務包括:現金資產;放款業務;政券投資業務。現金資產(儲備資產):庫存現金;存款準備金;同業存放,托收未達款;同業拆放。放款業務分類:以用途為標準分:資本放款;商業放款;消費者信貸。按歸還期限劃分:短期(一年以內);中期(1-5年);長期(6年以上)。按貸款條件劃分:信用放款;擔保放款;抵押放款;質押放款。票據貼現:指客戶持未到期的票據轉讓給銀行,銀行在票據金額中按市場貼現率扣除貼現日.至到期日的貼現利息后,對客戶付給現款的一種資產業務。投資業務:銀行的投資主要是指政權投資,不許做股票買賣。中間業務:指商業銀行為客戶辦理貨幣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而從中收取手續費的業務,是商業銀行作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多種金融服務。(包括:結算業務;信托業務;租賃業務;代理業務;咨詢業務)。貨幣結算形式:現金結算和轉帳結算。轉帳結算特點:貨幣周轉與銀行信用業務聯系在一起,通過單位在銀行開立的活期存款帳戶上的貨幣資金轉移來完成貨幣收付。結算方式:支票、匯票、信用證。租賃業務:融資性租賃和杠桿租賃。3 商業銀行管理。資產管理是商業銀行管理的中心環節,決定著銀行的利潤和發展。資產管理三原則: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資產管理內容:儲備資產管理,貸款管理,投資管理。負債管理主要思想:變被動負債為主動負債,改變對負債的成本觀念,創新金融工具。負債管理內容:改變經營方針,調整負債結構。規避金融監管,創新金融工具。到國際市場籌措資金。利用同業拆借市場籌措資金。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圍繞回避利率波動風險而進行的,核心是利率管理,主要內容是對凈利差的管理和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的管理。凈利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 缺口率指利率敏感性資產與利率敏感性負債之比。缺口率等于1利率變動對凈利差不發生影響。大于1適用于利率上升期,小于1適用于利率下降期。《巴塞爾協議》將資本劃分為核心資本(包括實收資本(股本)和公開儲備)和附屬資本(包括未公開儲備,資產重估儲備,普通準備金、呆帳準備金、混合資本工具、長期次級債券)兩部分。核心資本不得少于總資本的50%。《巴塞爾協議》規定:銀行按權數加權計算后即為風險資產總額,并要求92年末,總資產占風險資產的比重應達到8%。協議資本標準,資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充足率不低于4%。二 中央銀行。1 獨占銀行券的發行權是中央銀行的第一個標志。各國中央銀行大體經由三個途徑:1)由商業銀行轉化為中央銀行(英、法、德)。2)專門設置的中央銀行(美國聯邦儲備)。3)由綜合型銀行銀行改革為單一職能的中央銀行(前蘇聯、前南、中國)。建立中央銀行的必要性:1)集中貨幣發行權的需要。2)代理國庫和為政府籌措資金的需要。3)管理金融業的需要。4)國家對社會經濟發展實行干預的需要。中央銀行的性質:中央銀行是國家干預經濟、調節全國貨幣流通與信用的金融管理機關,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銀行的職能:發行銀行,銀行的銀行,政府的銀行。2 中央銀行制度類型:按資本構成分:股份制性質(美、日);國有化(英、法)。按隸屬關系分:財政部領導的(英、法、日);獨立的中央銀行制度(美、德、瑞典)按管理體制分:一元化(英、法、日、中);多元化(美國聯邦)3 中國中央銀行主要業務:貨幣發行業務:發行庫與發行基金調撥。業務庫與現金調撥。(發行基金調撥業務是組織人民幣發行的第一步工作)。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業務:存款準備金業務;信貸業務(再抵押放款、再貼現、信用放款);清算業務(為中央銀行的中間業務,并由此使中央銀行成為全國金融業的清算中心)。中央銀行對政府的業務:國庫業務;公開市場業務;國際儲備業務。4 金融監管。金融監管目標:1930前,控制銀行券發行,防止金融機構倒閉。30-90年,維持金融業的安全和公平競爭。90年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綜上所述:首要目標是維護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另保護存款人的利益。金融監管原則:安全、有效性原則,統一性原則,公平、公開、公正原則。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對銀行業的監管,金融監管的對象主要是國內的商業銀行。金融監管內容:制定政策、法規。審查批準。對業務活動進行管理監督。金融監管手段:法律手段、先進的技術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三 國際金融體系1 外匯和匯率,外匯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包括外國鈔票和以外幣表示的信用工具及有價證券。自由外匯和非自由外匯(記賬外匯或協議外匯)。匯率: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按管理體制分:官方和市場。按匯率制度分:固定和浮動。按國際收支對應交易分:貿易和金融。按銀行買賣外匯分:買入價、賣出價、中間價。按外匯交割期限分:即期、遠期。2 匯率決定。三個理論:鑄幣平價理論;國際借貸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對外貿易收支;物價水平的短期波動;兩國利率對比的變化;政府的經濟金融政策。匯率對經濟的影響:1)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2)對物價水平的影響。3)對資本流動的影響。4)對國內就業水平和國內收入的影響。5)對產業結構的影響。3 國際貨幣制度。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容:國際交往使用什么貨幣,金幣還是不兌換的信用貨幣;各國貨幣匯率的安排;各國外匯收支不平衡如何調節。國際貨幣總原則:1)建立相對穩定的貨幣機制,防止不必要的競爭性貶值。2)通過協調國際間的匯率、儲備等,為國際經濟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清償力。3)促進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黃金為后盾的世界貨幣體系。核心內容:兩個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以美元的金塊本位制和其他國家貨幣的金匯兌本位制相結合的虛金本位貨幣體系。宗旨:通過提供長期貸款和投資,解決成員國戰后恢復和發展經濟所需的長期建設資金。1973年3月后,各國放棄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體系崩潰原因:1)特里芬難題。2)匯率體系僵化3)IMF協調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該體系的作用:1)促進了戰后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2)緩解了各國的國際收支困難,保障了各國經濟的穩定與發展。3)穩定了戰后國際金融動蕩不安的局面,開辟了國際金融政策協調的新時代。牙買加體系:1976。1。8內容:1)確定了浮動匯率制度。2)黃金非貨幣化。3)增強特別提款權的作用。4)提高IMF的清償能力。5)擴大了IMF的融資。運行:國際儲備多元化;匯率安排多樣化;多種渠道調節國際收支。四 貨幣供應1 貨幣需求理論。費雪和庀古劍橋方程式由商品價格和貨幣數量角度,研究貨幣需求。凱恩斯“流動性偏好論”,現代貨幣數量理論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1)傳統貨幣數量學說:歐文。費雪:MV=PT;庀古余額數量學說:Л=KY/M。此兩種說明問題:商品價格和貨幣價值的升降取決于貨幣數量的變化,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商品價格水平與貨幣數量成正比,貨幣價值與貨幣數量成反比。2)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流動性偏好論”。影響人們流動性偏好動機有三項: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I0的水平線為流動性陷阱。3)凱恩斯貨幣理論的發展。體現三個方面:利率彈性問題;資產選擇問題;影響貨幣需求的心理動機問題。新劍橋學派:七項動機(產出流量、貨幣工資、金融流動、預防投機、還款和資本化金融、彌補通貨膨脹損失、政府需求擴張),三類需求(商業性動機、投機性動機、公共權利動機)。4)現代貨幣數量論—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影響人們持有實際貨幣的四個因素:財富總額;財富構成;金融資產預期收益率;其他因素。M/P=F。2 貨幣供給機制。M0=現金通貨(人民幣現鈔)。M1=M0+銀行活期存款(即企事業單位的支票帳戶存款)。M2=M1+銀行體系的其他存款(定期存款、儲存存款、財政存款)。信用創造貨幣是當代不兌現的信用貨幣下貨幣供給機制的主要內容,并且信用創造貨幣的功能為中央銀行所掌握。盡管商業銀行不具備信用創造貨幣的功能,卻具備在中央銀行放出貨幣的基礎上擴展信用,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銀行體系擴張信用、創造派生存款能力受到因素制約:1)繳存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的限制。2)提取現金數量的限制。3)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公眾繳付稅款的限制。正由于中央銀行放出的信用是銀行體系擴張信用,創造派生存款的基礎,因而稱其為“基礎貨幣”用“B”表示。基礎貨幣的擴張倍數取決于商業銀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銀行部分所占比重的存款準備率、需轉化為現金及國庫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貨幣結構比率,一般將存款準備率與貨幣結構比率的倒數稱為貨幣稱數,K。3 貨幣供給理論1)凱恩斯及學派的貨幣供給分析。M=BK。2)新古典綜合派對凱貨幣供給理論的發展。主要觀點:內生貨幣供應論,貨幣供應量是內生變量。貨幣政策目標放在利率上3)貨幣學派的貨幣供給理論。弗里德曼基于對貨幣需求的研究,認為貨幣需求是穩定的,要保持貨幣供給平衡,必須保證貨幣供給的穩定性。提出貨幣供應量的“單一原則”。公開宣布并長期堅持一個固定不變的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4)新經濟自由學派的貨幣供給理論。保證市場經濟模式的協調與穩定,必須保持貨幣的穩定,要保持幣值的穩定,貨幣供給與商品的供給相聯系。原則:貨幣供給與社會生產能力相適應的原則。保持商品追逐貨幣局面的原則。貨幣供給的增長應略低于商品供給的增長。五 貨幣均衡1 均衡原理。在貨幣運動過程中實現,指貨幣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關系。從貨幣需求方出發,利率上升,公眾出于對金融產業或使用資金成本的考慮,會增加在銀行的存款或減少向銀行的貸款,結果是一方面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增加而提高了實際存款準備率,使貨幣乘數下降,商業銀行表現中央銀行要求融通資金數量減少,使基礎貨幣增量下降。從貨幣供給方出發,基礎貨幣與中央銀行放出的信用量成正比變化,貨幣乘數與存款準備率成反比變化。貨幣需求是主動方,而貨幣供給總是處于被動地位。處理好貨幣數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流通界貨幣數量的增長幅度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相配合,貨幣供應量應當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價值量相對下降的情況下,并不相應降低商品價格。而勞動生產率提高在技術或勞動密集性程度不同的部門并不一致,從而造成所謂的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克服剪刀差方法:通過調高價格低于價值的那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以使價格體系趨于合理化,其結果必然使價格總水平上漲,同時,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技術性能不斷提高,也無形中使同類產品的價格自然上升,其結果也導致價格總水平不斷上漲。2 通貨膨脹: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給,物價持續上漲。物價上漲作為通貨膨脹的基本標志。在價值符號流通的條件下,由于貨幣供給過度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類型:按起因劃分:需求拉上型(自發性、誘發性、支持性);成本推進型;輸入型;結構型。按表現形式分:公開型(開放性),抑制型(隱蔽性:持幣待購,貨幣流通速度減慢)。直接原因:過度的信用供給。主要原因:1)財政原因,財政赤字和赤字財政。2)信貸原因。信用膨脹。承受能力因素:1)人民群眾對通貨膨脹前景的預期。2)人們以前是否經歷過類似這樣的通貨膨脹。3)人民群眾對政府及其政策的信任程度。3 通貨緊縮。表現:有效需求不足,物價總水平持續下跌。由通貨緊縮所體現的經濟內容分析,其意味著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本來是一個相對概念,是相對于供給情況而言的,因此,作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的通貨緊縮現象,其數量標志也必然是一個或一組相對數指標來體現,而不應以某一絕對數指標來簡單說明。導致通貨緊縮的原因:1)金融深化。(金融深化是使貨幣形態的金融資產總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率往往小于1,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也吸收容納了一定量的貨幣)2)收入因素。(消費傾向遞減,消費傾向遞增)3)體制因素。(消費預期大于收入預期)4)政策因素。(適度從緊政策的慣性)5)結構因素。(產品相對過剩問題)。六 1 貨幣政策目標。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目的是通過調控貨幣供給來影響社會經濟生活。目標應該是解決宏觀經濟問題的決策。目標體系構成:1)穩定物價。2)經濟增長。3)充分就業。4)平衡國際收支。政策選擇三種配合:一是側重于穩定物價目標,期望實現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二是側重于經濟增長目標,期望實現高通貨膨脹的高經濟增長;三是兼顧穩定與增長,期望獲得低通貨膨脹的適度經濟增長。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2 中間目標的選擇依據。目標要求:1)具有內生性。2)傳遞的直接性。3)可控性。4)可測性。遵循原則:第一可控,第二可測,第三相關性。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體系一般包括利率、貨幣供應量、超額儲備頭存(超額準備金),基礎貨幣等。中間目標的選擇:M —R— I— E— Y(貨幣供給、利率、投資乘數、總支出、總收入)。現代貨幣主義則主要以反通貨膨脹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提出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將貨幣供應量(M1)作為貨幣政策主要的中間目標,主張把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保持在一個固定的比率上。3 貨幣政策工具。1)存款準備率(存款準備率政策)。三個缺陷:一是當中央銀行調整法定存款準備率時,商業銀行可以變動其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從反方向抵消中央銀行存款準備率政策的作用。二是若其發生作用,那么即使調整0。5%存款準備率,對貨幣乘數的影響也很大,因而其作用力度很強。三是調整存款準備率對貨幣量和信貸量的影響要通過商業銀行的輾轉存、貸,逐級推而實現,成效較慢,時滯較長。2)再貼現率(貼現政策)。再貼現工具主要體現為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再貼現工具的作用對象是基礎貨幣。3)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操作政策)。目的在于調控基礎貨幣,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中央銀行通過買賣證券的價格,直接影響市場利率,通過利率變動來實現收縮或擴張信用的目的。中國人民銀行本幣公開市場操作是于1996年4月9日正式啟動的,由其下設的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來進行,基本操作框架和做法是:實行一級交易商制度,具有國債一級自營資格的17家商業銀行作為一級交易商。操作工具是財政部發行的短期國債。交易方式采取政券回購交易,以招標方式形成價格(利率)機制。
二:資料下載
資料類別 |
2007年經濟師考試中級經濟基礎筆記【下載】 |
資料格式 |
Word格式) |
資料來源 |
文都教育 |
資料下載: |
點擊這里下載>> |
三:相關資料推薦:
三:教材訂購熱線:
2007年經濟師教材正在火爆訂購中,歡迎撥打訂書熱線:010-62199365 。
推薦:2007年經濟師網絡輔導課程,通過率90.6%
點擊進入搶報>>
更多資料請訪問:考試吧經濟師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