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真題重現 |
第 4 頁:答案解析 |
分析題
1.試從認識主體的含義和特征,闡述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怎樣不斷增強主體的認識能力。(1998年)
2.秦穆公見伯樂年事已高,請伯樂推薦繼任者,伯樂說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馬,三月后復命說,馬已找到。穆公問:何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黃色的公馬。穆公派人去取馬,取馬人回報說是一匹黑色的母馬。穆公不悅,責備伯樂道:你推薦的那位相馬者連馬的黃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鑒別馬的好壞呢?伯樂答道:“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千里之馬。
伯樂之子把伯樂寫的《相馬經》讀得爛熟。《相馬經》上說,千里馬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塊。他按照書上繪出的各種圖形,與他所見到的一一加以對照。結果:他找到一只癩蛤蟆。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九方皋相馬方法的高明之處何在?
(2)伯樂之子“相馬”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為什么說九方皋相馬的思維方法比找到千里馬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2003年)
3.為什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實踐標準對于我國深化改革有何現實意義。 (1999年)
4.聞一多有一次給學生上課,他走上講臺,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術題:2十5=?學生們疑惑不解。然而聞先生卻執意要問:2+5=?同學們于是回答:“等于7嘛!”聞先生說:“不錯。在數學領域里2+5=7,這是天經地義的顛撲不破的。但是,在藝術領域里,2+5=10 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題為《萬里馳騁》的圖畫叫學生們欣賞,只見畫面上突出地畫了兩匹奔馬,在這兩匹奔馬后面,又錯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畫了五匹馬,這五匹馬后面便是許多影影綽綽的黑點點了。聞先生指著畫說:“從整個畫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里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 000嗎?”
運用認識論相關原理分析下列問題:
(1)既然在數學領域2+5=7是顛撲不破的,為什么在藝術領域2+5=10 000也是可能的?
(2)在認識活動中,正確處理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對科學創新有何重要意義? (2004年)
5.試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評析下述觀點:
在科學活動中,為了客觀公正地觀察和分析事實材料,避免“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應當排除頭腦中已有的理論認識和哲學的指導,使人們在觀察中對一切已有的理論持“中立態度”。(1996年)
6.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醫患換位體驗”活動,讓醫生以患者的身份掛號、排隊、看病、拿藥……結果,醫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氣。一名全程體驗了“患者”的醫生感慨道:“醫生就像拿著個遙控器,把患者指揮得團團轉,當患者確實很苦。”
美國醫生愛德華•羅森邦行醫50年,突然患上了喉癌,當他重新審視醫學、醫院和醫生時,感慨地說:“站在病床邊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來在《親嘗我自己的藥方》一書中寫道:“如果我能從頭來過的話,我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醫,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給人這種重新來過的機會。”
多年前,有位年輕醫生患上甲狀腺病,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著名頭頸外科專家屠規益為他主刀。當手術結束時,屠教授低下身來說:“對不起,讓您受苦了!”這是屠教授術后經常對病人說的一句話,雖然簡短,卻讓這位年輕醫生深感震撼。
著名醫學家裘法祖早年從醫,曾在老師的帶領下,為一名中年婦女進行開腹手術。術后沒幾天,那名婦女就去世了。經解剖發現,患者的死亡與手術并無關系。當時,裘法祖的老師輕輕說了句,“她是4個孩子的媽媽”。就是這句簡單的話,讓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這句話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醫生的責任有多重大:醫生不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根據人民日報有關文章整理)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醫患換位體驗”活動中蘊涵著何種哲理?
(2)從人的本質屬性說明為什么“醫生不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醫患關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辯證法該如何對待和處理? (2008年)
7.成仿吾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謀面之前,曾產生過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學上,他主張浪漫主義,創造社最早就是這樣主張的;他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一定是洋氣,很瀟灑,因為曾見過一些傲氣十足的詩人,趾高氣揚,高談闊論;他在國外學軍械制造,或許是莊重嚴肅之人;他在黃埔軍官學校擔任教官,一定有一種軍人氣概;他曾經跟魯迅進行過革命文學隊伍內部的文學論爭,寫過火氣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點張飛李逵式氣質呢?”后來,丁玲在陜北見到成仿吾時,第一個感覺就是“我想象的全錯了”。原來成仿吾是一個“土里土氣、老實巴交的普通人”’,一個尊重別人、熱情、虛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為什么我單單忽略了他是一個經過長征的革命干部、紅軍戰士、一個正派憨厚的共產黨員呢?”
另據老紅軍楊定華回憶說,在長征中見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裝扮:破舊的棉軍衣,斜挎干糧袋,手持著一枝手杖。楊定華說,成仿吾在紅軍大學當政治教員。有人說出他的名字,但誰也不知道他是文學家。請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對成仿吾的“合理想象”為什么“全錯了”?
(2)丁玲對成仿吾認識的“轉變”過程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有何啟示? (2007年)
8.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在談到他的科學研究體會時說:“20世紀70年代,人們已經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種夸克組成的。我的問題是,為什么只有3種夸克?為了尋找新夸克,我決定建造一個高靈敏度的探測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只有3種夸克,因為3種夸克可以解釋所有的現象,所以這個實驗被費米國家實驗室和西歐核子中心拒絕了,認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間,我們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用一個比較低能的加速器來做這個實驗,終于發現了一種新的夸克。這就表示,以前說只有3種夸克的觀念是錯的,有第四種夸克。有了第四種,就有可能有第五種、第六種,把以往的觀念改變了。”(見2000年5月2日《人民日報》)
上述科學發現過程在認識論上對我們如何發現和發展真理有哪些啟示? (2001年)
9.材料1
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出,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可能經常以極為輕視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學史就是把這種謬誤逐漸消除或是更換為新的、但終歸是比較不荒誕謬誤的歷史。”
摘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爾認為:
“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是它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或檢驗性。”
“我所想到的科學知識增長并不是指觀察的積累,而是指不斷推翻一種科學理論.由另一種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論取而代之。”
“科學史也像人類思想史一樣,只不過是一些靠不住的夢幻史、頑固不化史、錯誤史。但科學卻是這樣一種少有的——也許是唯一的——人類活動,有了錯誤可以系統加以批判,并且還往往可以及時改正。”
摘自波普爾《科學知識進化論》
材料3
正當相對論得到全世界的稱譽時,愛因斯坦冷靜地說:
“如果引力勢場不能使光譜線向紅端位移,廣義相對論就站不住腳。”“從它推出的許多結論中,只要有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它就必須被拋棄。”
摘自《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
請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學理論發展問題上的共同觀點是什么?
(2)比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爾對科學發展的不同認識。
(3)參照材料2,簡要評析波普爾“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是它的可證偽性”的觀點。(1996年)
10.從前,滄州城南有一座臨河寺廟,廟前有兩尊面對流水的石獸,據說是“鎮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災,大廟山門倒塌,將那兩尊石獸撞入河中。廟僧一時無計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門,才感到那對石獸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尋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東流,石獸理應順流東下,誰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見其蹤影。這時,一位在廟中講學的先生提出他的見解:石獸不是木頭做的,而是由大石頭制成,它們不會被流水沖走,石重沙輕,石獸必然于掉落之處朝下沉,你們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聽來,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話:我看不見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應求之于上游。眾人一下子全愣住了:這可能嗎?老兵解釋道:“我等長年守護于此,深知河中情勢,那石獸很重,而河沙又松,西來的河水沖不動石獸,反而把石獸下面的沙子沖走了,還沖成一個坑,時間一久,石獸勢必向西倒去,掉進坑中。如此年復一年地倒,就好像石獸往河水上游翻跟頭一樣。”眾人聽后,無不服膺。尋找者依照他的指點,果真在河的上游發現并挖出了那兩頭石獸。
請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有關原理,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廟僧按照常理,認為石獸應順流而下,從真理的具體性分析其失當之處。
(2)守河堤老兵關于石獸“逆流而上”的見解對我們辯證地思考問題有何啟示?并舉一例說明之。(2006年)
11.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從認識論上闡明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一致性。(1993年)
12.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早年,梅蘭芳與人合演《斷橋》,也就是《白蛇傳》,劇情是白娘子和許仙兩個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梅蘭芳在劇中飾演白娘子。劇中,白娘子有一個動作就是面對負心的丈夫許仙追趕、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時候,她愛恨交加、五味雜陳,就用一根手指頭去戳許仙的腦門兒,不想,梅蘭芳用力過大,跪在那里扮演許仙的演員毫無防備地向后仰去。這是劇情里沒有設計的動作,可能是梅蘭芳入戲太深,把對許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頭上,才造成了這樣的失誤。眼見許仙就要倒地,怎么辦?梅蘭芳下意識地用雙手去扶許仙。許仙是被扶住了,沒有倒下。可梅蘭芳馬上意識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負心郎許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這戲不是演砸了嗎?大師到底是大師,梅蘭芳隨機應變,在扶住他的同時,又輕輕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劇情就由原來的一戳變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白娘子對許仙愛恨交織的復雜心情。這個動作,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從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蘭芳就沿用了這個動作,而且,其他劇種也都移植采用了這個動作處理,這個動作成了經典之作。
由此可見,不僅在舞臺上,在各行各業,在各個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關鍵是出現失誤和錯誤以后怎么去對待,怎么去處理。處理不當,會釀成事故,導致全盤失敗;處理得當,能敗中取勝,化腐朽為神奇。
(1)為什么“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是難免的”?
(2)梅蘭芳為什么能“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變為成功的“經典之作”?
(3)當我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出現錯誤或失敗該怎樣對待和處理?(2010年)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