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真題重現 |
第 4 頁:答案解析 |
6.【答案要點】
(1)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們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獲得直接經驗;從辯證法的角度看,換位思考反映了對立面的統一,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注:考生從其中任一角度回答均可得分)
(2)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人類一切活動在本質上都體現著人與人的關系。因此醫生在治病的過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
(3)矛盾是客觀、普遍存在的,要正視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體地分析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解讀】本題屬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綜合性試題,既考查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等一些重要原理的全面理解,又考查運用這些原理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題通過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醫患關系緊張這一社會熱點問題,由醫生進行“醫患換位體驗”活動和思考,考查醫生應當如何正確對待病人所包含的哲學原理以及運用這些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題有三問。對第一問的回答,參考答案從認識論的實踐觀點或辯證法的矛盾觀點回答都可以,還可以從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普遍聯系觀點、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關系回答問題,都可以得分,此問的回答比較靈活,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得分。
第二問的要求明確,只能用唯物史觀中關于人的本質原理進行分析。采取演繹分析方法先答原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然后分析:醫生看病就要正確處理醫生和病人的關系、認真負責、治病救人,這樣才能體現出醫生的好品德。第三問要求對于現實生活中的類似的醫患關系,要用哪些矛盾辯證法的原理去對待和處理。現實生活中類似醫患的關系很多,如師生關系、父子關系、雇主與雇員關系、干群關系、商家與顧客關系等,試題不要求答出這些事例,只要求答對待和處理的矛盾辯證法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可以列出矛盾普遍性原理和意義、矛盾特殊性原理和意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關系原理和意義。
7.【答案要點】
(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發生錯誤,一是她對成仿吾的認識缺乏直接經驗;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沒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實;四是她從已有的觀念出發進行推論。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觀的現實基礎,勢必造成她對成仿吾的想象與實際脫節。
(2)人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必須做到:第一,經過實踐和調查研究,掌握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第二,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別要抓住表現事物本質的主要事實。第三,事物本身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我們的認識也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不斷深化。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最終要由實踐來檢驗。
【解讀】本題考查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分析丁玲對成仿吾認識由錯誤到正確的過程。本題首先敘述了丁玲對成仿吾認識轉變的兩段背景材料,然后提出根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回答兩個問題。回答此題采用演繹分析、說明分析并用的方法,分三步回答問題。
(1)根據試題要求答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包括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發展的規律、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分析丁玲“合理想象”的錯誤:以間接經驗判斷事物,從主觀想象出發判斷事物,從事物的片面現象得出事物的本質結論,違背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來源和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分析丁玲認識轉變的根本原因在于同成仿吾接觸中也就是在實踐中獲得了大量的全面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并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加工,從而得出了對成仿吾的全面、正確的認識。由此,我們就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正確觀點,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堅持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結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等等。
8.【答案要點】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真理的標準。人們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來源于實踐,關于物質結構模型的理論是否正確只能通過實踐來檢驗。實踐標準既有絕對性、又有相對性。“3夸克模型”是當時條件下人們實踐所形成的真理性認識,然而實踐標準本身又是不斷發展的,丁肇中博士進行的新的實驗,提出了由4種夸克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論,取代了舊理論。
(2)在發展著的實踐中,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是無止境的,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4夸克理論的發現,也沒有結束真理,還會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論。
(3)人們要發現和發展真理,必須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發揚創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論和實踐所束縛.敢于對現有理論提出質疑,善于思考,敢于實踐,創造出新的理論與新的事物。
【解讀】本題考查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部分關于認識和真理的發展規律的原理的理解及應用能力。毛澤東指出:“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真理的認識永遠沒有完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本題屬于擴大了的辨析題的論述題,也可說是材料題的論述題,也是2003年考試大綱所說的分析題的一種形式。回答這種試題的思路與方法是:審題找出有幾問;分解回答問題;適當引申發揮。試題中有三問:發現真理、發展真理以及哪些啟示。分解回答問題包括演繹分析、比較分析、說明分析,本題適宜用演繹分析。回答本題的思路和要點:(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和演繹推理;(2)實踐標準和演繹推理;(3)對真理的認識是永遠沒有完結的并進行演繹推理;(4)對上述內容進行總結,適當引申發揮。
9.【答案要點】
(1)三者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學發現過程中真理與謬誤的矛盾,指出科學是一個不斷發現真理、檢驗真理、修正錯誤、發展真理的過程。
(2)波普爾把科學可能錯誤、可以被否證作為科學的最本質的特征,把科學史簡單歸結為一種理論推翻另一種理論的歷史。恩格斯在承認任何今天看來正確的東西都包含著明天可能發現是錯誤的同時,強調科學史是在真理與謬誤的斗爭中,不斷證實真理、克服謬誤、發展真理的歷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否定和不斷證偽的過程。
(3)波普爾著眼于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指出科學的發展必須不斷批判和改正錯誤,這對研究科學知識增長規律是有啟發的,有其合理之處。但是,波普爾認為一個理論是否具有科學性的標志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證偽性,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以致從片面真理引出錯誤結論。
【解讀】本題考查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部分關于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以及真理和謬誤的演變過程的應用能力。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真理是正確的認識,謬誤是錯誤的認識,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兩者又是統一的,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理論上的界定。但在認識真理、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往往出現人們現在認為是真理性的認識,而在以后的實踐中發現以前認為的真理性認識包含著某種錯誤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認識,這樣就會通過修正錯誤、糾正錯誤去重新認識真理、發現真理、發展真理。在上述對真理和謬誤關系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對所給材料進行比較分析,逐一回答所提問題:①材料1、2、3的共同點,科學是不斷發現真理、檢驗真理、糾正錯誤、發展真理的過程;②材料1、2的不同點,恩格斯主張科學史就是堅持不斷發展真理又不斷糾正錯誤的歷史,波普爾認為科學史就是錯誤史;③理論的科學地位的可證偽性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否認理論的可證實性,則是片面的觀點。
10.【答案要點】
(1)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抽象的真理是沒有的。真理的具體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對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河水東流,石獸順流東下,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是有效的。廟僧的失當之處在于離開了一定的條件,抽象地對待常理,因而判斷失誤。
(2)所謂辯證地思考問題,就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特別是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維定式的束縛,根據實際中的具體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其見解對我們的啟示是,對任何問題都要加以辯證地思考,多角度地或從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舉出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關逆向思維和“換位思考”的一個事例(故事亦可),說明所蘊涵的辯證思維特征。(注:如果考生從辯證法的有關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舉例得當,可酌情給分,不超過4分。)
【解讀】本題材料最初出自清代紀昀(紀曉嵐)晚年所作的文言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這本小說的卷十六《姑妄聽之》中記載了“河中石獸”的故事。這個典故包含的哲理表明,不同的人由于各自實踐、經驗不同,其思維方式有別,對于事物的認識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本題考查考生對真理的具體性、辯證法原理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回答本題使用演繹分析的方法,先答相關原理,然后進行推理闡述。回答本題的第一問,先要闡述真理的具體性原理,并用以分析說明廟僧的失當之處就在于離開了具體事物、具體條件,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的形而上學錯誤。回答本題第二問,先要說明守河堤老兵的見解對我們用聯系、發展、全面、矛盾的辯證觀點看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等辯證的方法思考問題的啟示。然后舉生活或工作、學習中的實例具體說明如何堅持辯證的觀點看問題。
11.【答案要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在實踐基礎上的能動反映論。人的認識來自實踐,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通過實踐與認識的矛盾運動,達到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一原理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論基礎。
解放思想就是沖破落后的傳統觀念的束縛,善于從實際出發,努力去開拓進取。實事求是是從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解放思想必須以實事求是為基礎,又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實踐是兩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現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偉大成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并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原先長期束縛人們頭腦的傳統觀念和模式中解放出來,樹立起適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新觀念,從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解讀】本題考查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黨的思想路線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的理解與掌握。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不斷前進,這是認識發展的規律,把這一規律運用到實踐中就要堅持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體現和應用。鄧小平指出:“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因此,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一致的,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實事求是,兩者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
本題屬于一般論述題。答題的思路和要點是:(1)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黨的思想路線的關系;(3)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一致性;(4)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我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意義。
12.【答案要點】
(1)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制約,任何人發生錯誤都是難免的。
(2)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梅蘭芳對劇情本身有著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藝術實踐功力,所以能化險為夷,變失敗為成功。
(3)我們要正視失敗和錯誤,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恰當的措施和辦法加以應對,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轉化。
【解讀】
(1)本題考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關于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真理發展的基本規律的識記、理解和運用。
(2)通過京劇大師梅蘭芳在表演《斷橋》時的表現來考查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這一基本原理的掌握。
(3)第一問和第二問可以采用演繹分析法,首先回答基本原理,然后再運用這一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第一問用到的基本原理是認識發展規律的原理,第二問用到的基本原理是真理和謬誤的關系原理。第三問主要回答方法論的問題,也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做的問題。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實踐自己發揮。
點擊查看:2011考研政治知識點精講及真題解析連載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