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查看匯總:2020年考研政治模擬題及答案匯總
辯證法
一、單項選擇題
1.近年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與普遍接入,使大量數據的獲取、聚集、傳輸、處理、分析等變得越來越便捷,大數據分析成為熱門話題。大數據分析的關鍵就在于從海量的數據中找到隱藏的關聯,從而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決定,這說明
A.現實聯系的多樣化和復雜性要求人們對各種不同的聯系分別地、具體地加以研究
B.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人為的
C.人們主觀想象中的聯系可以代替對象自身的客觀聯系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聯系的基礎
2.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有人肯出錢把別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買回來,可以憑“發票”到魯國國庫領取“國家補償金”。這個法令出來后,大大推動了魯國的救贖行動,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果。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錢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國時,贖了一位魯國奴隸。子貢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發票”當眾撕毀,并聲稱愿意自己承擔所有的費用,不向國家報銷。子貢回國后去見孔子,孔子說:“你的行為沒有損害自己的行為價值,卻損害了國家的法律。因為你,從此,這個法律再也沒有明確的社會效果了。”孔子的觀點蘊涵的哲理是
A. 事物的量變引起質變
B. 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統一
C.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
D.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3.民間有一種迷信說法叫作“烏鴉報喪、喜鵲叫喜”。這句話的錯誤在于否定了聯系的
A.普遍性
B.客觀性
C.多樣性
D.條件性
4.“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城;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這句話告訴我們
A.要善于從整體上、動態中把握事物的聯系
B.運用矛盾分析法,抓住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
C.發展就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D.善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
5.事物的聯系具有多樣性,我國古代有一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寓言故事,城門失火了,離池塘很遠,但人們用池塘里的水滅火,一會兒火滅了,池塘里的水舀干了,滿池魚遭了殃,這里體現了事物聯系多樣性中的
A.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
B.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
C.間接聯系和直接聯系
D.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
6.宋代徐璣在《黃碧》中說,“水清知酒好,山瘦識民貧”。其中所呈現的水與酒、山與民的關系告訴我們
A.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
C.事物的聯系是多樣化的
D.“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
7.一個研究員將跳蚤放在桌上,對它喊了一聲“跳”。跳蚤跳了一下,研究員做了記錄。然后他將跳蚤折斷一條腿開始第二次實驗。此時,研究員又喊了一聲,跳蚤當然不跳了。研究員認真地記錄道:“當跳蚤斷了一條腿之后,它就變成了聾子。”這一實驗說明
A.事物之間是完全沒有聯系的
B.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
C.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
D.事物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8.現代管理學有一個著名的“木桶原理”,即一個木桶的最大容量,不是由圍成木桶的最長木板或平均長度決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塊木板決定的。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須著重解決好“短木板”的“補短”問題。這一原理的哲學寓意是
A.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B.共性寓于個性之中
C.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
D.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
9.前蘇聯研制的米格-25噴氣式戰斗機的許多零部件與美國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設計者考慮了整體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應急反應等方面成為當時世界一流。這在管理學中被稱為“米格-25效應”。“米格-25效應”對我們的啟示是
A.整體的所有屬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B.整體的性質由部分決定
C.整體等于各部分的總和
D.整體功能可以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0.《孟子》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表明
A.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B.客觀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是客觀的
D.改造世界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11.自從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綿羊“多利”誕生以來,科學家們相繼成功克隆豬、牛、馬等動物。2013年日本科學家借助用克隆動物培育克隆動物的“再克隆”技術,成功用一只實驗鼠培育出了26代實驗鼠。研究人員認為,這說明再克隆可以無限持續下去。人類在克隆技術上取得的成就說明
A.人類可以創造新的自然規律
B.人類可以隨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C.人類可以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D.人類已經完全認識了客觀世界
12.中國有句古話叫“萬物土中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明了不用天然土壤而采用含有植物生長發育必需元素的營養液來提供營養,使植物正常完成整個生命周期的無土栽培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在沙漠、戈壁灘、海島等無土地區種植作物,具有省工、省水、實現作物早熟、高產、避免土壤病蟲害傳播、無污染等特點。這表明
A.普遍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
B.人們不能創造和消滅規律,但可以改造規律
C.事物發展的規律可以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D.人可以認識并利用規律
13.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先進,就無所謂落后;沒有正確,就無所謂失誤。這說明
A.矛盾雙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雙方是相互貫通的
C.矛盾雙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雙方是相互轉化的
14.“因禍得福”這句話的啟示是
A.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B.要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C.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15.“君子和而不同”對“和”與“不同”理解正確的是
A.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
B.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
C.和是指矛盾的同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爭性
D.和是指矛盾的普遍性,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
16.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說“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這句話表明
A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存在前提
B必然性通過偶然性
C量變必然導致質變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7.沙丁魚在運輸的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后來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鲇魚,情況則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原來鲇魚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后,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于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己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沙丁魚也就不容易死了。“鲇魚效應”表明
A. 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B. 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無條件的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不可分割的
D. 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8.中國取得抗戰全面勝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史交關系。1995 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談話,承認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侵略”的定義在學術界或國際上都沒有定論,在國與國的關系中,從不同角度看這一問題的結論也不同。關于這一段歷史,說法正確的是
A.戰爭中的中日雙方只有斗爭性沒有同一性
B.雙方力量對比此消彼長是戰爭發展過程中的質變
C.抗日戰爭的結束表明中日社會主次矛盾發生轉化
D.中日之間的矛盾始終是1937 年以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19.《孫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韓信據此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馬謖據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這說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C.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D.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
20.中醫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取類比象”的思維方法:一是“取類”,把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驗集中起來,發現事物之間的相類性,“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二是“比象”,在對“類”有了認識之后,“因而伸之,觸類而長之”。中醫“取類比象”的思維方法包含的哲理是學科網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問題關鍵
B.從整體著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質
C.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21.鄭國有個人,白天在一棵大樹下避暑乘涼,他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跟隨樹影移動自己的席子,避暑效果頗佳。到了晚上,月亮升空,他想,此法既然白天有效,那么晚上用它來躲避露水一定也不會錯。于是,隨月下樹影移動席子,結果樹影越遠,他身上的露水也越重,最后全都濕了,他還不知是什么原因。其中的原因所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
C.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D.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22.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前,西醫外科手術都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進行的,不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會導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實現“刀下無痛”,一直是醫學界的夢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醫生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盡可能地減輕病人外科手術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學止痛劑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發現、成功使用和推廣,醫學才真正進入了無痛手術時代。今天,麻醉劑已經廣泛應用于外科臨床手術,但據醫學統計,仍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病人麻醉失敗。這表明
A.矛盾雙方的統一是無條件的
B.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C.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
23.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于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故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故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袋鼠回答:“很難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這個寓言故事的哲學寓意是
A.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內因決定外因
B.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
C.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
D.現象表現本質,本質決定現象
24.公孫龍牽著一匹馬出關,把關的人對他說,法令規定不許帶馬出關。公孫龍說:“我牽的是白馬,不是馬!白馬和馬是兩回事。”公孫龍“白馬非馬”命題的錯誤在于它割裂了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關系
25.有人說,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終歸于失敗。這段話告訴我們
A.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B.要懂得對事物進行矛盾分析
C.要學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
D.要學會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質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