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補充試題
(一) 選擇題Ⅰ,即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30題)1. “哲學萬能論”和“哲學無用論”其主要錯誤在于不懂得
A.實踐性是哲學的根本特征B.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C.哲學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D
.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2. “唯我論”屬于
A.主觀唯心主義B.客觀唯心主義
C.樸素唯物主義D.人本主義
3. 從哲學同具體科學的關系角度回答什么是哲學,正確的說法是
A.哲學是具體科學知識的總匯B.哲學是科學之科學
C.哲學是從具體科學知識中概括和提煉出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
D.哲學把具體科學知識綜合和升華為人類文明的活的靈魂
4. 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表明
A.世界統一于存在B.世界的客觀實在性
C.世界的多樣統一性D.世界的可知性
5. 只是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的哲學是
A.一般唯物主義B.舊唯物主義
C.客觀唯心主義D.主觀唯心主義
6. 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是指
A. 哲學的階級屬性B. 哲學的政黨屬性
C. 一切哲學的基本屬性
D. 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的屬性
7. 實踐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實質是這種相互作用是
A.物質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B.精神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
C.精神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D.把精神作用、物質作用這兩種作用都包含于自身
8. 1747年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發(fā)表《人是機器》,指出人與動物都是機器,不過人是一架極其精致和巧妙,能在地面上直立行走的機器,這是一種
A.宿命論觀點B.經驗論觀點
C.樸素唯物論觀點D.機械唯物論觀點
9. 系統與周圍環(huán)境處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系統不斷與其環(huán)境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這說明系統具有
A.整體性B.結構性C.層次性D.開放性
10. 亞里士多德說“整體不等于各個孤立部分的總和”;黑格爾說,從人身體上割下來的手,就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手。他們的思想主要說明了系統的
A.整體性B.結構性C.層次性D.開放性
11. 人們之所以能夠透過現象發(fā)現本質,主要是因為
A.現象有真假之分B.人們可以克服錯覺
C.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D.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
12. 巴斯德說:“在觀察事物之際,機遇屬于有準備的頭腦”。這說明
A.機遇就是必然性B.機遇是純粹偶然的
C.偶然與必然的對立D.偶然受必然支配
13. “既然我們面前的物質是某種既有的東西,是某種既不能創(chuàng)造也不能消滅的東西,那么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運動也是既不能創(chuàng)造也不能消滅的。”這是
A.唯心主義觀點B.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C.辯證唯物主義觀點D.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14. 所謂“人體解剖是猴體解剖的鑰匙”,主要是為了說明
A.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B.用單純的生物運動來解釋社會運動
C.物種之間的內在聯系
D.研究高級運動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級運動形式
15. 馬克思說,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的時候,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這說明
A.只有認識質,才能區(qū)別事物B.只有精確地認識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質
C.必須掌握事物的關節(jié)點D.要堅持適度原則
16. 所謂解放思想,也就是“換腦筋”,主要的就是要更新
A.工作方法B.實踐手段C.知識水平D.思維結構
17. 所謂“聽其言而觀其行”,也就是強調
A.行先于知,由行致知B.因知進行
C.以行驗知,以行證知D.知行并進
18. 社會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一樣,有其客觀性,這是因為
A.它是由無數創(chuàng)造歷史的個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
B.人們活動的目的和活動結果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
C.人們有意識的活動可以改變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
D.人們的目的、意志的實現程度規(guī)定著社會發(fā)展的進程
19. 所謂文化是人類的“社會遺傳密碼”,它把社會和人本身按一定方式不斷復制出來,這一觀點主要強調文化具有
A.信息功能B.教育、培育和塑造功能
C.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功能D.認識功能
20. 科學發(fā)展觀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將統領“十一五”規(guī)劃的戰(zhàn)略目標、重點、對策和保障措施。從哲學意義上看說明
A. 精神可以代替物質B. 實踐是理論的先導
C. 意識形態(tài)決定社會存在D. 各種意識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
21. 神舟六號返回艙直立著陸“是最安全的,那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這表明
A. 精神可以派生物質B. 事物的聯系是天時、地利、人和決定的
C. 天、 地、人合一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D. 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
22. 下列關于社會革命的錯誤觀點有
A.社會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
B.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
C.社會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D.社會革命是社會發(fā)展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
23. 社會經濟結構是指
A.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總和B.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體
C.同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D.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
24. 關于社會政治結構的錯誤觀點有
A.它是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的上層建筑
B.它是觀念上層建筑
C.它是通過人的思想而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D.它實現一定階級的利益
25. 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這主要說明
A.經驗和理性的本質區(qū)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觀察滲透理論D.理性中滲透著感性因素
26. 社會形態(tài)的內容是全面的,既有“骨髓系統”,又有“血肉系統”,所謂社會形態(tài)的“血肉系統”是指
A.生產力B.生產關系C.經濟基礎D.上層建筑
27. 從自然界演化到人類社會,是自然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這次飛躍產生的關鍵在于
A.類人猿的產生B.語言的產生C.理性D.勞動
28. 社會存在是社會關系中的物質實體、物質力量和物質關系的統一體,其核心是
A.地理環(huán)境B.人口因素C.生產方式D.上層建筑
29. 下列關于階級斗爭的錯誤觀點有
A.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B.階級斗爭貫穿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始終
C.階級斗爭的實質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擁有生產資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
D.階級斗爭包括經濟斗爭、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
30. 社會形態(tài)是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
C.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的統一體D.文化和文明的統一體
陳先奎:2007年考研時事政治沖刺高分背誦版
密押:陳先奎2007年考研政治模擬試題及答案
政治分析題終極預測 時事政治必考100題預測
07考研政治考點歸納 考研英語經典作文20篇 07英語作文萬能公式
更多資料請訪問:考試吧考研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