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選擇題Ⅱ,即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45題)1. 2005年10月17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經過多次實驗,載人航天工程不斷完善,并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這表明
A. 自主創新的成功B. 物質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可以相互促進
C. 精神對實踐具有能動作用D. 多次實驗是載人航天精神的先導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和而不同”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是
A、“不同”是指物質世界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B、“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輔相成、共生共長
C、“和而不同”的實質是強調矛盾的統一和均衡
D、不同事物不存在對立和斗爭
3. 在實踐中把變革和穩定結合起來,既要勇于變革以推動事物的發展,又要注意穩定局面以鞏固變革的成果,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一思想的哲學依據是
A.內因和外因的關系B.社會發展的決定論和選擇性的關系
C.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D.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的關系
4. 從表面上看,生態失衡、全球危機是自然系統內平衡關系的嚴重破壞,實際上它是
A.由于人的實踐活動進入自然系統而導致的危機
B.以“天災”形式表現出來的“人禍”
C.人與世界關系的嚴重失衡
D.生存競爭的結果
5. 先進文化是先進的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這里講的先進文化
A.屬于思想上層建筑B.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
C.是觀念形態的文化D.是人類活動及其一切積極成果
6. “和而不同”的重要意義是
A、承認“不同”的客觀性B、統籌“不同”的共同性
C、拓展“不同”的廣泛性D、清除“不同”的對立性
7. 詭辯論的重要特征有
A.借口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B.用臆想的聯系代替真實的聯系
C.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
D.蓄意抹煞和混淆事物質的區別
8. 不理解實踐及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用實踐的觀點來看待社會的歷史觀有
A.歷史唯物主義B.神學歷史觀
C.唯心主義歷史觀D.自然主義歷史觀
9. 社會歷史的發展并不取決于人的目的,而是有其客觀規律,這是因為
A.人的活動的目的是主觀自生的B.目的是由人所生活的物質條件決定的
C.人的活動結果是可以預期的D.歷史結果由人們相互作用的合力所形成
10. 放棄或拒斥傳統“形而上學”(世界觀)研究的哲學有
A.邏輯實證主義B.語言分析哲學
C.唯意志主義D.存在主義
11.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體現了
A.經驗論和可知論的統一B.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C.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D.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統一
12. 感性認識的可靠性和局限性都在于它具有
A.直接性B.間接性C.具體性D.抽象性
13. 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其意義在于
A.使人們有可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眼光來考察社會歷史
B.給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客觀依據
C.提供關于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
D.給人們以改造社會的信心和力量
14.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反對科學主義也反對抽象的人本主義。抽象的人本主義錯在
A.拒斥形而上學B.推崇科學技術
C.宣揚非理性主義D.實質上是主觀唯心主義
15. 實踐區別于自然物質形態運動和動物本能活動的特殊本質是
A.直接現實性B.主體性
C.自覺能動性D.社會歷史性
16.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八卦”之說有其合理性,主要表現在
A.說明了天、地、人之間的和諧統一 B.認為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
C.肯定陰陽是世界的本原D.主張“八卦”是最基本的認識方法
17. 國家本質上是
A.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B.階級概念、政治范疇
C.地域概念D.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機關
18. 下列揭示哲學的科學內涵的觀點有
A.關于智慧的學問B.關于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根本道理
C.時代精神的精華D.人類把握世界的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
19. 非歐幾何學和廣義相對論揭示并證明
A.時空特性隨物質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B.時空特性隨物質形態的不同而不同
C.時空和物質運動不可分割
D.時空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
20. 實事求是,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從實事中所求的“是”體現了
A.求“真”和求“善”的統一B.合規律與合目的統一
C.既追求真理,又創造價值D.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21. 確認“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意義在于
A.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
B.否定社會的物質性
C.深刻地說明了人類社會物質性的特殊本質
D.為科學地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力和規律提供了依據
22. 確立積極的革命人生觀的哲學依據有
A.時空無限性原理
B.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
C.思維的至上性原理(認識的無限性原理)
D.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辯證統一原理
23. 運動、變化、發展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發展主要是指
A.創新B.新陳代謝
C.事物結構的改變和優化D.事物質量的改善和提高
24. 作為整個社會有機體的“骨骼”的社會現象有
A.生產力B.生產關系C.經濟基礎D.國家政權
25. 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形態有
A.自然經濟B.商品經濟C.時間經濟D.空間經濟
26. 有少數哲學家否認思維和存在之間具有同一性,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A.休謨B.康德C.黑格爾D.莊子
27. 下列屬于以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創造實踐有
A.階級斗爭B.科學實驗C.藝術活動D.教育活動
28. “因果報應”論
A.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普遍性 B.屬唯心主義觀點
C.肯定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D.揭示了事物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29. 文明同文化有區別,因為文明
A.標志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程度和開化狀態
B.指人類活動的結果以及活動方式和手段
C.一般專指人類活動的積極成果
D.是社會歷史范疇
30. 實踐主體的能力結構包括
A.人本身的自然力B.主體實際掌握、運用的知識和經驗
C.主體的認識結構和圖式D.主體的情感和意志
31. 形而上學是和唯物辯證法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主要觀點有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B.事物沒有質的飛躍
C.世界的本質是精神D.單純外力推動事物的變化
32. 生產力具有
A.屬人性B.物質性C.社會性D.歷史性
33. 下列關于客體的錯誤觀點有
A.客體即客觀事物B.客體是指實踐者
C.客體只能是物D.客體是歷史范疇
34. 作為整個社會有機體的“血肉”的社會現象有
A.政治法律制度B.生產關系
C.政治結構D.觀念結構
35.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
A.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
B.自然歷史過程與人的自覺創造過程的統一
C.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的統一
D.規律的制約性和生產力的自由選擇性的統一
36.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穩定和平衡狀態。相對靜止的積極意義在于它
A. 是一切運動和發展的實在基礎B. 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C. 是人們認識和利用事物的前提D. 是理解和衡量運動的尺度
37.借口時空特性和人們時空觀念的可變性、相對性,否認時空的絕對性、客觀性屬于
A. 唯心主義時空觀B. 形而上學時空觀
C. 相對主義時空觀D. 唯物主義時空觀
38.下列觀點屬于或導致相對主義詭辯論的有
A. 借口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
B. 借口聯系,蓄意抹煞和混淆事物質的區別;離開事物的真實聯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處,主觀任意的聯系
C. 抹煞矛盾轉化的條件,空談對立面雙方的轉化
D.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客觀性,懷疑科學理論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觀隨意的東西
39.唯物辯證法認為,把一切看成是純粹偶然的,根本否認必然性
A. 屬于機械決定論 B. 屬于唯心主義非決定論
C. 會導致唯意志論 D. 會導致宿命論
40.人類的認識過程總是受到文化的制約和規范,文化的認識功能主要表現為
A. 文化傳遞社會經驗,從而維持社會歷史的連續性
B. 文化擴大人的認識的主體性,使主體由個體提升為“類”
C. 文化提供人的認識背景,它作為各民族既得的思維傳統,以一種潛在的慣性力量制約著人的思維過程,形成該民族特定的認識背景
D. 文化還是各民族自我認識、自我意識的重要途徑
41.科學技術的本質特征是
A. 社會動力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動力
B. 始終以客觀事實和規律為依據,以實踐為準繩
C. 始終以繼承為基礎,以創新為靈魂
D. 一項特殊的社會事業,具有特有的社會建制
42.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主要有
A. 認識功能 B. 生產和經濟功能。
C. 文化教育功能 D. 社會政治功能
43.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變革的主要表現
A. 使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發生了質的變革
B. 導致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
C. 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調整
D. 提高人類的文化素質,提高教育質量
44.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突出表現包括
A. 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B. 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C. 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D. 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5.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其具體要求是
A. 要盡快提高全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B. 創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政治條件
C.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D. 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
陳先奎:2007年考研時事政治沖刺高分背誦版
密押:陳先奎2007年考研政治模擬試題及答案
政治分析題終極預測 時事政治必考100題預測
07考研政治考點歸納 考研英語經典作文20篇 07英語作文萬能公式
更多資料請訪問:考試吧考研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