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第 24 頁:毛澤東思想概論核心考點 |
第 34 頁:毛澤東思想概論核心筆記梳理 |
第 46 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
第 58 頁: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
22,認識(認識論三對立: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反映論和先驗論、能動反映論和直觀反映論)(四)
(1)認識的本質,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①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原則,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②揭示出人的認識所具有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征;③能動性和反映性在實踐基礎上統一,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
(2)認識主體是從事社會實踐和進行認識的人;主體對信息的選擇表現:感覺選擇;信息能動選擇;自覺選擇
(3)認識客體是指進入人的認識活動,被主體的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客觀對象;
(4)認識中介是各種形式的認識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主客體關系:改造被改造,反映被反映
(5)人的認識不僅僅是客觀事物的“摹本”,并且為改造客觀事物提供“藍圖”,這是認識主體在反映中的創造性;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需要發揮人的信息選擇機制和信息重構機制的作用,這是主體能動性。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都是反映論,唯物和唯心認識論區別:是否承認客觀事物是對象,實踐是基礎。
23,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四)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四個決定作用
①實踐是認識的源泉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四點:提供新課題;經驗材料;研究手段;規定發展方向
(2)認識對于實踐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現實力量,和實踐相結合才會變現實,被群眾掌握才起作用
①實踐本身就包含認識的因素,需要以正確的認識作先導;
②認識活動及其成果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邏輯;
③認識能夠反過來指導實踐。正確認識對實踐起促進作用,錯誤認識對實踐起阻礙作用。
(3)實踐的基本特征:①物質性。唯物實踐觀與唯心實踐觀的區別;②直接現實性。實踐與認識的區別;③主觀能動性。人的實踐與生物適應活動區別;④社會歷史性。實踐是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
24,傳統哲學知行觀及其現代意義(四)“聽其言而觀其行”強調以行驗知,以行證知
①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兩方面。知行相須,知行互發。②知和行既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系。知行兩端,不離不一。③重視“知”的作用。知然后行,“行為知功”。④重視“行的”的作用。行而后知。
25,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四)★感性是基礎,理性是升華
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特點直接性具體性。
②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特點間接性抽象性。
(1)相互區別:經驗論的錯誤表現為:夸大了感性認識在認識中的作用
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源和流的關系
②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產生的對事物表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對事物本身及規律的認識。
③感性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反映;理性認識則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
④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象(是起點,是初級階段,不能說是認識的來源);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2)相互依賴:(能動反映論和機械反映論區別:是否承認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過程的辯證法)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
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
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感性認識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體性
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3)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會導致唯理論或經驗論的錯誤。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