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第 24 頁:毛澤東思想概論核心考點 |
第 34 頁:毛澤東思想概論核心筆記梳理 |
第 46 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
第 58 頁: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
3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四)★★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
①實踐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優點,還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
②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同客觀聯結起來并加以對照,從而檢驗主觀是否同客觀相符合。
(2)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即確定性是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個標準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
①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此外再無別的標準;
②實踐也一定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③凡經過實踐檢驗過的都包含絕對真理的因素。
(3)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即不確定性是指:
①一定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證明或駁倒某一認識的真理性;
②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
32,價值及其客觀性和主體性、價值評價以及尺度(價值的特點)(四)
(1)價值指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用關系。價值由兩方面構成一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體的某種屬性或性能,價值是在二者的關系中生成的。
(2)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兩方面)
①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實基礎;
②人的需要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
(3)價值的主體性表現在:★★
①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是否具有價值及何種價值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
②同一客體對于不同主體的價值是不同的,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征;
③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是主體在實踐中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造性關系。
(4)價值評價是主體在對客體屬性、本質和規律進行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進行評判。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應當符合兩項基本要求:一是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二是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兩項要求)
33,真理和價值的關系(四)★
①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客觀尺度;價值是客觀事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主體尺度。
②凡是真理必有價值,凡有價值的東西應不與真理相悖。相互貫通,互為前提,相互引導,實踐是共同標準。
③真理強調的是人的認識與客觀對象的一致,價值則強調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特點人的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滿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這類事物所體現的價值,與真理常常是相悖的。只有通過正確反映對象并能動地改造對象以滿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34,認識論與思想路線(四)★★
①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②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5,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07年新加)(五)
①歷史觀是人們認識社會歷史現象、解決社會問題時所采取的根本觀點。
②社會存在屬于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各種條件的總和生產方式、地理、人口
③社會意識是屬于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精神生活過程。
36,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五) ★★★
(1)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
(2)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所處的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
①地理環境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對社會發展起重要的作用。
②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其開發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時地理環境是由各種自然條件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
③生態系統平衡時,有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生態平衡受破壞時,會造成各種危害,人類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當代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是實現可持續發 展的重要條件。(05已考,依然非常重要,結合和諧社會理解)★★
(3)人口因素是指從事生產和自我生產的人們的總和。
①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
②社會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和人口生產是互為條件、互相制約的。
③發揮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須對人口進行調節和控制,提高人口的質量。
④人口與物質生產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礎,但人口生產本身對社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
(4)自然資源和人口只有通過生產方式才能轉化為社會的要素。生產方式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首要條件,是歷史的發源地,生產方式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①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社會這一特殊機體的物質擔當者;
②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
③生產方式的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社會歷史,歸根到底是物質生產的歷史,是生產方式更替的歷史。
(5)人類社會是由自然而來又對自然進行著能動改造的物質存在形式。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