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Ⅰ 馬克思主義哲學 |
第 5 頁:Ⅱ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第 8 頁:Ⅲ 科學社會主義 |
(二)唯物的辯證法
包括二個總特征、三大規律、五對范疇、四對思維方法。
1.總特征
(1)聯系的觀點
①聯系的含義:是指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以及構成事物諸要素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賴。
②聯系的特點: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
③整體和部分的聯系:整體是由部分構成,整體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質新功能;部分依賴整體,脫離整體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質和功能;整體和部分可以相互滲透、相互轉化。
(2)發展的觀點
①發展的含義:是指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前進性變化。
②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
③發展的過程性:是指一切事物都處在生存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事物運動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
堅持發展的過程性,反對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和“激變論”。
④發展的規律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的根本特點是客觀性。
2.三大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
①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矛盾統一性在事物發展中作用的表現使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矛盾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作用的表現是推動事物量變和質變。
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
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內因與外因的統一,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
作用。
堅持內外因相統一的觀點,堅持內因論反對外因論,又要反對忽視外因的片面觀點。堅持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統一。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區別、相互聯系,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與共性相聯系而存在。
堅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觀點,反對把兩者剝離開來的形而上學觀點,堅持從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④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與方法論意義
事物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區別,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堅持抓中心、抓重點、抓關鍵并兼顧其他。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非主要方面相互區別、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堅持分清主次,分清本質和現象、主流和支流。
堅持唯物辯證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和方法,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
⑤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方法論體系中的最根本的認識方法。
內容: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抓關鍵、看主流的方法,在對立中把握同一與在同一中把握對立的方法,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方法等。
(2)量變質變規律
①質: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它事物的規定性。事物質的規定性是由事物內部矛盾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量: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
認識量的意義: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只有正確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確估計事物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圍、幅度和限度。它的極限叫關節點,超出了關節點,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質量統一。
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不致混淆不同韻事物;認識度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圍內的變化是量變,超出度的變化是質變。
②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的內容:相互區別、相互轉化、相互滲透。事物變化和發展的狀態與形式,由量變到質變,由質變到量變,循環往復不斷前進;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的擴張。
③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的意義:在理論上堅持量變和質變相統一的觀點,反對把兩者割裂開來的“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形而上學觀點;在實踐上,即要重視量變,又要重視質變。
(3)否定之否定規律
①辯證否定觀原理: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是
揚棄。堅持辯證否定觀,反對形而上學否定觀,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堅持批判繼承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②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變化發展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環往復的過程。
堅持事物變化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觀點與方法。
3.五對范疇:
(1)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繼、彼此制約的關系范疇。
①含義:原因——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結果——被某種現象所引起的現象。
②關系:區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相互作用,互為因果;互相滲透;關系復雜多樣。
意義:辯證地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分析存在和發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結果,可以增強人們活動的自覺性、預測性和調控性。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范疇。
①含義:必然性——指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指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并非確定發生的,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
②關系:區別——產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統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并為自己開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意義: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從偶然中發現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發展的機遇。
(3)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系的范疇。
①含義:可能性——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潛在的東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
現實性——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②關系:沒有現實就沒有可能,反過來,沒有可能就沒有現實,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意義:立足現實,展望未來,注意分析事物發展的各種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爭取實現好的可能。
(4)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系相互關系的范疇。
①含義: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人們可通過感官感知。本質——是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根本性質,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②關系:區別——現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本質是一般的、共同的;現象是多變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現象是生動、豐富的,本質是比較深刻、單純的。統一——任何本質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沒有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任何現象都從一定的方面表現著本質。
意義:人們能夠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人們不能停留于現象而必須透過現象揭示本質。(5)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同這些要素的結構和表現方式的關系范疇。
①含義:內容——構成事物一切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內容諸要素相互結合的結構和表現方式。
②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當形式適合內容時,對內容的發展起著積極
的推動作用;當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對內容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③意義:既要重視內容,根據內容的需要決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創新;又要善于運用形式,發揮其積極作用,利用和創造必要的形式,適時地拋棄與內容不相適應的形式。
4.四對思維方法
(1)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及其關系
客觀辯證法——指客觀事物或客觀存在的辯證法,即客觀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形式呈現出的各種物質形態的辯證運動和發展規律。
主觀辯證法——指人類認識和思維運動的辯證法,即以概念作為思維細胞的辯證思維運動和發展的規律。
對立統一——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但在表現形式上則是不同的。客觀辯證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離開人的意識、思維而獨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主觀辯證法則采取觀念的、邏輯的形式,是同人類思維的自覺活動相聯系的,是以概念為基礎的辯證思維規律,可以簡要地把主觀辯證法稱為概念辯證法。
(2)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觀點和方法。唯物辯證法的方法同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
(3)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①歸納與演繹: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維方法。
歸納: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即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演繹: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即從一般原理推論出個別結論。
客觀基礎:物本身固有的個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關系。
對立統一:對立——方向相反;統一——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歸納的前提,它為歸納提供理論指導和論證。
②分析與綜合:一種更為深刻的思維方法。
分析:在思維過程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從中找出基礎的部分、本質的方面。
綜合:把分解出來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觀的次序、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對事物整體的認識。
客觀基礎:事物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系。
對立統一:對立——方向相反;統一——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分析是綜合的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完成,離開了綜合就沒有科學的分析。分析與綜合的統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維領域中的具體運用。
③從抽象到具體:辯證思維的高級形式。
抽象: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
具體包括理性具體和感性具體。感性具體是感官直接感覺到的具體,理性具體(思維具體)是在感性具體基礎上經過思維的分析與綜合,達到對事物多方面屬性或本質的把握。
人對事物的認識經歷著從(感性)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理性)具體的過程,對辯證思維而言,重要的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
④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邏輯:理性思維或抽象思維,它以理論的形態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歷史:一指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二指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
抽象與具體的方法同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的聯系: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同時就是以邏輯必然性再現對象的歷史發展的過程,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內在要求。
對立統一: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在理論上的再現,是“修正過”的歷史。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是辯證思維的一個根本原則。
相關推薦:·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