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Ⅰ 馬克思主義哲學 |
第 5 頁:Ⅱ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第 8 頁:Ⅲ 科學社會主義 |
四、剩余價值理論
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這一理論揭露了資 本 主 義生產關系的剝削
本質,闡述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發現,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1.剩余價值生產理論
(1)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①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勞動力在任何社會都是基本的生產要素,在資 本 主 義經濟制度下,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需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勞動者沒有生產資料,必須出賣勞動力。
②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由維持勞動者生存和延續者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以及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費用等三部分構成。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決定還有一個特別,即包括歷史和道德因素。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勞動,其特點是勞動是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源泉。
(2)資 本 主 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①資 本 主 義勞動過程所具有的三個基本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②用勞動二重性原理分析資 本 主 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工人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在生產出一定的使用價值的同時,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完成了資 本 主 義勞動過程;作為抽象勞動在再生產出勞動力價值的基礎上,為資本家生產出剩余價值,使價值形成過程轉變為價值增殖過程。所以,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一定點就是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超過一定點的時間是剩余勞動時間。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
(3)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①區分標準。預付資本在生產中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兩部分存在。根據這兩部分資本在生產剩余價值中的作用不同,把它們區別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②區分內容。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是把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所以叫不變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會轉移到新產品中,而要由工人勞動再創造出來,而且還要生產出剩余價值,改變了原來的價值量,所以叫可變資本。
③區分意義。第一,提示了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 本 主 義剝削的實質。第二,為確定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體現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價值率。
(4)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
①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前提是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由提高勞動強度而生產的剩余價值,也是絕對剩余價值。
②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前提是工作日長度不變;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條件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進而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是通過各個資本家率先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超額剩余價值實現的。因此,個別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超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超額剩余價值對個別資本家來說,是一種暫時現象,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卻是經常存在的。
2.資 本 主 義工資理論
(1)在資 本 主 義社會,工人在市場上賣給資本家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
(2)在資 本 主 義制度下,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但是,在資 本 主 義經濟的現象中,工資卻表現為勞動的價格,因此,資 本 主 義工資掩蓋了剝削。
(3)資 本 主 義工資包括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兩種主要形式。
3.資本積累理論
(1)生產和再生產。①任何社會的生產都是連續不斷進行的,即都是再生產。任何社會再生產的實質都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②資 本 主 義再生產的實質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 本 主 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資 本 主 義再生產包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其中,擴大再生產是資 本 主 義再生產的特征。
(2)資本積累。①含義:剩余價值資本化。②資本家積累資本的原因: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③實質:資本家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④影響因素: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的差額以及預付資本的大小。
(3)資本有機構成及其提高
資本可分為技術構成、價值構成和有機構成。在資本積累過程中,伴隨技術不斷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的趨勢。
(4)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
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一般以單個資本的增大為前提,而單個資本增大有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兩種方式。
(5)相對過剩人口
隨著資本積累不斷進行和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在資 本 主 義社會必然造成大批工人失業,形成相對過剩人口。
(6)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資 本 主 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4.資本流通理論
(1)資本循環:①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三個階段是購買階段、生產階段和銷售階段。三種職能形式是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②保證資本循環正常進行的條件: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并存,在時間上繼起。
(2)資本周轉:①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第一,資本周轉時間,資本周轉速度與資本周轉時間反相關。第二,生產資本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構成,資本周轉速度與生產資本中固定資本所占比重反相關,而與生產資本中流動資本所占比重正相關。②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如果剩余價值率不變,資本周轉速度越快,在一定時間內帶來的剩余價值就越多。
(3)社會再生產。①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社會總產品在實物形態上是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在價值形態上是社會總價值。②社會再生產順利的基本條件是:總量平衡,結構合理。
5.剩余價值分配理論
(1)按資分配:在資 本 主 義制度下,實行生產資料資本家私有制,因此,資 本 主 義社會實行按資分配的制度,即投在不同部門的資本通過以資本轉移為特點的部門之間的競爭,在平均利潤率形成的基礎上,按照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原則,獲得大體相同的等量利潤,即平均利潤。平均利潤理論揭示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
(2)四種形式:剩余價值經過按資分配,產業資本家獲得產業利潤,商業資本家獲得商業利潤,銀行資本家獲得銀行利潤,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
(3)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變化:平均利潤率和平均利潤形成以后。出現了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沒有否定價值規律,但是其作用形式發生了變化,即市場價格以生產價格為中心上下波動。
五、資 本 主 義經濟危機理論
1.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資 本 主 義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生產過剩是資 本 主 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和本質特征。
2.經濟危機的實質:生產相對過剩。即生產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過剩。
3.經濟危機的根源:資 本 主 義基本矛盾。經濟危機是資 本 主 義基本矛盾激化的產物。
4.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危機階段是基本和決定性階段。
六、資 本 主 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理論
1.資 本 主 義政治制度
(1)資 本 主 義國家的對內和對外職能及其本質。資 本 主 義國家的對內職能主要是政治統治職能,同時,還具有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一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執行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
資 本 主 義國家對外職能是對外進行國家交往與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
資 本 主 義國家職能的本質,從根本上說,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的工具。
(2)資 本 主 義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①資 本 主 義政治制度。資 本 主 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是通過具體的政治制度實現的。資 本 主 義政治制度包括資 本 主 義的民主與法制、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制度和政黨制度。
②資 本 主 義政治制度的本質。本質上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是服從于資產階級統治和壓迫需要的政治工具,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和階級局限性。
2.資 本 主 義意識形態
(1)產生和確立。資 本 主 義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在長期的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本質:第一,資 本 主 義意識形態作為資 本 主 義的觀念上層建筑,是為資 本 主 義經濟基礎服務的;第二。資 本 主 義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
(3)辯證對待資 本 主 義意識形態。
相關推薦:·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