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侵略與抗爭史專題 |
第 2 頁:探索史專題 |
第 3 頁:考研政治近現代史之對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 |
第 6 頁: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60周年 |
第 7 頁:辛亥革命100周年 |
第 8 頁:中共成立90周年 |
第 9 頁:抗日戰爭爆發80周年 |
考研政治近現代史重難點之抗日戰爭爆發80周年
一、抗日戰爭期間的兩條抗戰路線和兩個戰場
1.抗日戰爭期間的兩條抗戰路線:
①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進行抗戰。
②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動員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進行抗戰。
2.抗日戰爭期間兩個戰場的抗戰情況:
(1)國民黨正面戰場:
①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比較積極抗戰,先后組織了四大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__武漢會戰),承擔了主要的抗戰任務,但由于實行片面抗戰路線,正面戰場還是喪師失地,一潰千里。
②進入相持階段,由于實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方針,正面戰場出現豫湘桂戰役大潰敗。
(2)共產黨敵后戰場:
①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在全面抗戰路線指引下,挺進敵后,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把敵人后方變為抗戰前線,從日寇手中奪回大片淪陷國土,嚴重威脅敵人后方。
②相持階段,中共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克服困難,采取一系列措施,敵后戰場成為抗戰主戰場。
③反攻階段,中共領導的武裝成為對日反攻的主要力量。
(3)兩個戰場的相互關系:兩個戰場是國共合作抗日的體現,他們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為抗戰作出貢獻。
①抗戰初期,沒有正面戰場的抗戰,就沒有敵后戰場的發展;沒有敵后戰場的發展,就沒有相持階段的到來。
②相持階段,沒有正面戰場繼續抗戰,就沒有敵后戰場反掃蕩的勝利;沒有反掃蕩的勝利,正面戰場就不可能堅持抗戰到底。
二、抗日戰爭的地位、勝利的意義和原因、基本經驗
1.抗日戰爭的地位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占世界總人口4/5 的60 多個國家卷入了這場戰爭。法西斯侵略者給世界人民造成了無窮的災難。中國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國,也是首先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國家。中國人民在1931 年到1937 年獨自抗戰,在東方開辟了反對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戰場每年平均牽制日本陸軍的74%以上,最高年份達90%。日軍在海外作戰中損失的287 萬人中,有150 萬人傷亡在中國戰場。另一方面,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是在亞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中國戰場牽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貿然北進,又不能全
力南進,減輕了盟軍的壓力,并為實施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偉大貢獻。
2.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 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巨大影響,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現在:①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②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成為引導全民族走向抗戰勝利的一面旗幟;③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者;④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實施動員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線政策,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的敵后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⑤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于獻身
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第二,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經驗:
①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抗戰勝利的力量源泉。 ②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③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④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⑤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形成背景和原因:1931 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目的:團結一切愛國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①九一八事變后,中共中央發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的目的是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發布一系列文告,號召全國工農武裝起來,進行民族的自衛戰爭。②1935 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③1935 年,中共中央在陜北的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
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國內和平基本實現,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8 月,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南方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⑥1937 年9 月22 日,國民黨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 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4.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對蔣政策變化:①1931 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的政策是“反蔣抗日”。②1935 年12 月25 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之后,1936 年5 月,中共中央發布《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放棄了“反蔣抗日”的口號。9 月1 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明確提出黨的總方針是“逼蔣抗日”。1936 年12 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也是中共“逼蔣抗日”方針的成功。③1937 年9 月22 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聯蔣抗日)
5.與第一次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相比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有的特點:第一,廣泛的民族性和復雜的階級矛盾。它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還包括以國民黨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同時,由于階級成分的復雜和利益的差異,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復雜的矛盾和斗爭。第二,國共雙方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國民黨領導全國政權和軍隊;共產黨領導局部政權和軍隊。第三,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協商一致的具體的共同綱領。國共兩黨只能采取臨時協商的特殊形式解決問題。
6.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和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根本保證。
四、比較兩次中日戰爭
1.19 世紀和20 世紀的兩次中日戰爭有怎樣的不同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
(1)19 世紀的中日戰爭是指發生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戰爭,這次戰爭以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宣告結束。20 世紀的中日戰爭是指開始于1931 年的抗日戰爭,這次戰爭以日本投降,中國收回臺灣以及澎湖列島,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而宣告結束。
(2)兩次中日戰爭之所以結果不同,原因是:第一,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第二,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2.通過比較19 世紀和20 世紀兩次中日戰爭的不同結果,你得出什么歷史啟示?
①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閉關必然落后。一個民族只有強大起來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進取才能不斷進步。
②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民族,御侮自強、救亡圖存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前進動力。
③兩次中日戰爭失敗和勝利的不同結果教育我們: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