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科學發展觀 |
第 2 頁:改革開放 |
第 3 頁:經濟體制創新 |
第 4 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
第 5 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第 6 頁:黨的建設 |
第 7 頁:中共對資產階級的政策 |
考研政治毛中特總結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1.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2.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緊迫性
第一,科學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第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而且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緊迫要求。
3.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
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4.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指導方針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
5.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
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A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6.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舉措
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
(1)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賹嵤┛平膛d國戰略,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措施,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必然抉擇,也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②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是緩解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壓力、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唯一途徑,是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2)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科教興國戰略在本質上是人才強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是貫徹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所在。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特別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區別
十七大報告從當前的發展實際出發,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不同要素投入和技術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強調的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而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涵蓋前者的含義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的不僅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配等內容。
2.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
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質就是要求我們采取綜合措施,加快形成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發展方式。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兩個堅持”和“三個轉變”
“兩個堅持”是指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
“三個轉變”:
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實現“三個轉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我國今后一個時期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又強調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確?茖W發展取得新的顯著進步,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疽笫牵簣猿职呀洕Y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4.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1)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2)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發展緊密結合;注重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實現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同勞動密集型產業相結合。
(3)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要緊緊抓住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十七大報告針對我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出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為我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方向。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僖罅ε嘤茉促Y源消耗低、輻射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廣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使之盡早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②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③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④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⑤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逐步形成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5.毛澤東提出的工業化道路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系
從特點上看,它們都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走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都強調是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都強調中國工業化的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從體制基礎、國際環境和時代背景看,毛澤東時代是全面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封閉半封閉封鎖被封鎖的國際環境下的工業化;現在的工業化是市場經濟體制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在科技革命迅速發展信息經濟廣泛應用和第三產業大發展的國際背景下進行的工業化。
從內容上看,毛澤東提出的工業化道路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而新型工業道路則強調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最重要的是處理好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性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而我國目前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基礎支撐在農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所以,解決好“三農”問題依然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生活寬裕----中心環節
生活寬裕----目的
鄉風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
村容整潔----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政治保證
3.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七大強調,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準確判斷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方位,指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提出了“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的總體思路;做出了“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的工作布局,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四)統籌區域發展
1.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
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主要是處理好東部和中西部的關系、沿海和內地的關系。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當前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1)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2)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3)促進中部地區崛起,(4)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推動各地區共同發展。
2.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基本途徑
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這是我國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基本目標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
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
要按照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分布、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
(1)要創造條件引導中西部勞動力向經濟相對集中的地區轉移,充分發揮這些地區的人口承載力;
(2)引導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中西部地區流動,增強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通過人口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
(五)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資源節約型社會
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征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環境友好型社會
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要求
(1)處理好一個關系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轉變三種傳統觀念
①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
、趶沫h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
、蹚闹饕眯姓k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4.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5.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通過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