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科學發展觀 |
第 2 頁:改革開放 |
第 3 頁:經濟體制創新 |
第 4 頁: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
第 5 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第 6 頁:黨的建設 |
第 7 頁:中共對資產階級的政策 |
考研政治毛中特總結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反復強調要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其現實依據在于:
第一,這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
第二,這是我們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
第三,這是鞏固黨執政地位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把握的幾個關系
2005年2月,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必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
二是要正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關系。
三是要正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第一,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第二,提出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第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黨執政理念的升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第一,有利于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第二,有利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第三,有利于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
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5.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1)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發展教育也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第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特別要切實加強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要位置,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第二,優化教育結構。要堅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推進教育改革創新。要著眼于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大力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特別要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得到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
第四,堅持教育公益性質。教育是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對全體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現在和未來具有重大影響的公共事業,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必須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健全公共財政投入和保障機制,為全體國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和條件。要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
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素質,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教師應當為人師表,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2)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
第一,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堅持發展經濟與促進就業互動,積極發展經濟和調整結構,以發展促進就業,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中小企業,發展有利于擴大就業的新行業、新產業,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盡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
第二,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大方針。創業不僅使創業者自己實現就業,還可以通過發展多元化創業主體和多種創業形式,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人就業。要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營造自主創業的社會環境。運用好財稅、金融政策,增加融資渠道,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加強技能培訓和信息服務,積極培育創業主體,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推動創業型社會建設,擴大就業容量。
第三,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要統籌城市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就業。
第四,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系。要規范企業行為,繼續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要加強勞動執法監督,特別要解決好非法用工、超時加班,勞動條件差等問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第一,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個人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一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二要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三要切實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四要取締非法收入。五要規范壟斷行業的收入。
(4)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規范化,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要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使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繼續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在農村要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切實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
第四,發展社會救助與慈善事業。社會救助與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 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社會和諧的特殊功能,應當支持其加快發展。
第五,積極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商業保險能夠滿足人們更高層次和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需要,也應支持其加快發展。
第六,要采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加強基金監管,杜絕非法侵占、挪用,確保社保基金安全。
第七,把解決住房問題放在重要位置。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當前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應當把解決住房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適應全體居民需要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特別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是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重要制度,要合理確定廉租住房保障標準,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
(5)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第二,要以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為突破口,深化醫療衛生管理體制、醫療機構運行機制、衛生投入體制、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第三,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藥。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第四,要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展婦幼衛生事業。
(6)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必須把完善社會管理作為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
第一,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
第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完善信訪制度,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有效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
第三,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社會組織具有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積極作用,把它們的作用利用好、保護好、發揮好,有利于降低政府社會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強公民的社會認同感。要支持各類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
第四,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完善安全生產體制機制,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維護安全生產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要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強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髙防范和應對自然災害能力。
第五,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改革和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工作,依法防范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完善國家安全戰略,高度警惕和堅決防范各種分裂,滲透、顛覆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