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章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
第 2 頁: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
第 3 頁:第三章 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 |
第 4 頁:第四章 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 |
第 5 頁:第五章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
第 6 頁:哲學 |
四十一、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表現:1、聯系的觀點與孤立的觀點對立;
2、發展的觀點與靜止觀點的對立 ;
3、全面與片面的對立;
4、承認矛盾與否認矛盾的對立(這是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
--------------------------對立的根源:1、辯證法承認事物矛盾性,用矛盾的觀點看待事物和研究問題;因而將事物看作是聯系、發展、全面的。
2、形而上學不懂得事物的矛盾性,導致孤立、靜止不變與片面的世界觀。
四十二、事物發展的內因與外因:
1、含義:內因指推動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
外因是影響事物發展的外部原因與條件,即本事物與它事物的矛盾。
2、內因與外因辯證統一的關系: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與源泉,決定事物發展的性質,規定事物發展的趨勢與方面; 用。
外因是-------------條件,通過內因起作用,是事物發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的作用是二重的,對發展起促進或延緩作
②一定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
3、內因與外因辯證關系的指導意義:①在實踐中,要堅持事物運動的觀點,著眼于事物發展的內在根據,反對外因論;
②注重內因同時注重利用外部條件,具體到現代化建設,既堅持獨立自主,自立更生;又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利用好的國際環境。
四十三、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是指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既對立又統一的本性及在人腦中的反映。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是矛盾的最本質的對立。
⒈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同一性有兩層含義:①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結、相互依存,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②--------------------滲透、------貫通,存在著由此及彼的橋梁及二者可以相互轉化。
斗爭性即:矛盾雙方相互斗爭、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關系。
⒉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是對立統一的:①對立體現在---同一性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因而是相對的;
斗爭是無條件的、貫穿于矛盾的始終的,是絕對的。 對立的同一。
②統一體現在---同一性離不開斗爭性,矛盾雙方的同一性不是二者完全合一,而是包含對立差異和 斗爭性也離不開同一性,斗爭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⒊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的理論意義:①提示了事物運動和發展的源泉與動力; 化與發展。
②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與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相結合,構成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一切事物的變
⒋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的現實指導意義①要懂得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對性與斗爭性的絕對性,前者是指一切事物的靜止、穩定如團結、統一、聯合、安定都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后者指斗爭貫穿于矛盾的始終。
②要懂得斗爭性與矛盾性不可分,只有通過正確的斗爭,團結、安定、統一才能鞏固和發展,不能夸大某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
③對立的雙方相互滲透告訴我們:不能忘記雙方的區別,但也不應抹殺對立的東西之間的聯系;
不僅矛盾雙方中的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存在的條件,而且矛盾一方的發展是另一方發展的條件。
矛盾雙方中的一方不能脫離其對立面孤立地發展,彼此相互滲透、相互吸收、相互學習。
四十四、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1、定義:普遍性----矛盾存在的絕對性,包含兩層含義: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都存在矛盾;
------------------都有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
特殊性----每一矛盾及矛盾的每一方面都有各自特點,都各不相同;
矛盾在其發展的不同過程或階段以及過程與階段不同方面特點各不相同。
2、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對立統一的關系:
對立體現在: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和一般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特殊性-----------個性和共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統一體現在:普遍性不能脫離特殊性存在,一般寓于個別之中,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絕對存在于相對之中;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與特殊、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絕對與相對的辯證統一。
3、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對立統一的關系的指導意義:
⑴提供了正確認識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由特殊-普遍、個別-一般又由普遍到新的特殊、由一般到新的個別的方法。
⑵事物矛盾各個特殊,必然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階級社會,矛盾按斗爭形式分為對抗性與非對抗性矛盾,要根據矛盾的具體性質選擇適當的斗爭形式和解決方案。
⑶與特殊、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辯證統一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依據。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四十五、認識的本質: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1、認識的現實基礎是實踐因為:
⑴勞動為人類認識活動的發生起了決定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勞動實踐的發生和發展為人類活動的發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②------------促進了人腦的發展,并通過這種活動在人腦中的內化,產生了人所特有的認識結構和圖形,形成了人的認識能力;
③--------------------人的交往和語言,符合認識的產生與發展,使人的認識活動獲得了不同于生物遺傳的社會遺傳方式。
⑵勞動推動了認識的發展,實踐是認識的發展動力:
①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了認識向前發展;
②-----為認識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包括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材料和日益完備的物質手段,強化了主體的認識能力。
2、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
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就是主體獲取并加工、處理客體信息的過程,要發揮人的信息選擇機制和信息重構機制的作用,這是主體能動性的最重要的表現;
選擇、重建是主體能動地反映客體的具體環節,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進一步說明如何反映。(如對同一圖的不同認識)
3、認識的本質的哲學意義:
①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原則,認為認識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②提示了人的認識具有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點;
③強調了能動性和反映論在實踐上的統一,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以實踐為中介。
四十六、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四個方面:
1、實踐是認識的源泉;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檢驗認識是否真理的根本標準;
4、-------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四十七、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過程也是檢驗趔正確與否的過程:
1、實踐作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本身包含認識的因素,要以正確的認識為先導;
2、認識活動及成果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本身特有的邏輯,表現為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上有兩種情況:
①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使之順利進行,達到目的;
②錯誤的理論指導實踐會對實踐產生消極影響乃至破壞作用,使實踐失敗。
四十八、認識中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及辯證關系:
1、定義: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包括三種形式:感覺、知覺、表象。 特點:直接性、具體性。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概括的反映。包括五種形式:概念、推理、判斷、假說、理論。特點:間接性、概括性。
2、二者關系:
⑴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以感性認識為基礎;
⑵性認識是在理性認識指導下進行的并要發展到理性認識;
⑶在現實的認識活動中,互相滲透,可以相互轉化。
3、反對兩種傾向: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會導致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夸大理性認識的作用,否認感性認識的作用,導致教條主義;
經驗論夸大感性認識的作用,否認理性認識的作用,導致經驗主義。
四十九、現象與本質:認識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原因就是因為客觀世界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
1、定義: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與表面特征,為人的感官所感知。現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真相是事物本質、直接、下面的反映; 但假象不一定就是錯覺。
假象是反面的、歪曲的、顛倒的表現本質的現象的一個方面或環節,會引起錯覺,
本質是事物的內在的、穩定的、必然的聯系。
2、二者的辯證關系:
⑴對立表現在:①現象是表面的、外在的、易變的,可以為人的感官所把握;
本質是內在的、深層的、穩定的,只有通過人的思維來認識;
②現象是個別的、具體的、片面的方面;
本質是一般的、共同的、是事物的主體。
⑵同一體現在①相互依存,沒有脫離現象的本質,現象表現本質,本質決定現象;
②也沒有脫離本質的現象,現象背后有本質,透過現象可以看到本質,任何現象都是從一定方面表現本質,即使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五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條件是:
1、占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
2、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
五十一、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一次重要的飛躍,因為:
1、只有通過這次飛躍,才能使認識物化、對象化,使認識變成現實,使精神力量化為物質力量;
2、才能使認識受到實踐 檢驗而得到修正、補充、豐富和發展。
飛躍的條件:1、堅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
2、把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利益與需要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
3、理論必須為群眾掌握,化為群眾的行動;
4、要有正確的實踐方法即工作方法。
五十二、認識過程中的理性認識與非理性認識的作用:
1、定義:理性認識是指人的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的能力;
非理性認識是指人的情愿、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仰、習慣、本能等以及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象、靈感也屬于非理性因素。
2、作用: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支與停止;
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和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
非理性因素又受人的理性因素所制約。
五十三、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1、由于客觀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及發展過程的無限性,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要受到主觀與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
因此認識的發展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2、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決定了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就是說人們的認識和客觀過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符
合,是在社會實踐發展一定具體歷史階段的符合。
3、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發展理論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黨的群眾路線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
五十四、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
⒈真理的客觀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觀的,其客觀性表現在:①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即它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
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⒉理的客觀性上兩種對立:⑴唯物主義承認真理的客觀性。
⑵唯心主義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宣揚主觀真理論。其兩種表現為:①馬赫主義:觀點:◆真理是思想形式; ◆是社會組織起來的經驗;
◆多數人承認的就是真理。 本身等同。
②實用主義:觀點: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與真理的
共同的錯誤:否認真理的客觀性。
五十五、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真理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相對與絕對的辯證統一。
1、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含義有三層:
①就真理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規律的正確的認識,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承認客觀真現,就要承認絕對真理;
②就人類認識的本性而言,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客觀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承認世界析可知性,就(同♂
③從真理的發展來說,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了絕對真理,承認認識發展的無限性,就必須承認絕對真理。
2、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一定條件下人們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也有三層含義:
①從廣度上來說,它只是在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
②從深度上來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
③從進程上來說,它只是對事物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展。
3、真理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①絕對性和相對性是同一客觀真理的二重屬性,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統一;
②------真理與相對真理互相聯結、相互包含。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相對趔包含絕對真理的顆粒;
③--------------------------可以相互轉化:真理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的性的認識都是帽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的轉化的環節。
五十六、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承認真理絕對性與相對的辯證統一,就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真理,反對兩種傾向:
1、絕對主義: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
認為人民可以一下子窮盡絕對真理,把以有的理論看作是永恒不變的教條。 在生活中表現為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
2、相對主義: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
懷疑真理的可靠性,把真理看作主觀隨意。 在生活中表現為懷疑主義和詭辯論。
3、兩種后果:相對主義往往成為機會主義者理論上背叛馬克思主義、行動上動搖變節的思想根源。
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相通,一定條件下,二者相互轉化。絕對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最終真理,一旦發現某種缺陷,就認為不存在絕對真
理,把教條主義的破產看作馬克思主義的危機,成為相對主義與懷疑論的俘虜。
五十七、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表現真理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 象的,無意義的。
⒈具體性體現在:①內容上,真理是運動發展著的事物各方面的符合,它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條件、時間、地點的真理是抽
②形式上,真理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構成的理論體系。
⒉真理的具體性的內容和要求是:真理全面的、歷史的、有條件的。
五十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 特點所決定的:
1、真理的本性是主觀與客觀的一致、符合。因為真理具有直接現實性,人們可以通過實踐將主觀與客觀的東西相對照,符合就是真理。
2、實踐的特點:實踐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①實踐標準的絕對體即其確定性,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確定的,唯一的。
真理的絕對性體現在:真理一定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凡是經過實踐檢驗的都包含絕真理的因素。
②真理的相對性體現在:一定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證明或駁倒一個人的所有論點;
實踐檢驗真理只是一個過程,不能一次完成;
已被檢驗過的真理還要再受實踐的檢驗。
五十九、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1、聯系: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大目標;
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及規律的正確認識,價值是客觀事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
------與價值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凡是真理必有價值,但凡有價值的東西不應與真理相悖。
2、區別:二者側重點不同:真理強調的是人的認識與客觀對象的一致;
價值強調的是客觀事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人的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滿足人的不合理要求所體現的價值與真理相悖。
3、真理與價值的統一途徑:
①只有通過正確反映對象并能支地改造對象以滿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甚至是最高價值,才能實現真理與價值的統一;
②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真理與價值的具體歷史統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
六十、認識論與思想路線:
1、二者是一致的,認識論是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思想路線是認識論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是實際工作中的認識路線;
2、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核心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3、黨的思想路線提出的意義:
①歷史經驗表明,思想路線是否正確,關系著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
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新確立和發展了黨的正確思想路線,不僅為確立發展黨的政治路線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且出為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提供了正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
③求真務實,勇于創新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目的。
掃描二維碼關注"566考研"微信,獲取2017考研備考資料、考研經驗!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