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章 |
第 2 頁:第二章 |
第 3 頁:第三章 |
第 4 頁:第四章 |
第 5 頁:第五章 |
第 6 頁:第六章 |
第 7 頁:第七章 |
第 8 頁:第八章 |
一、道德及其歷史發展
(一)道德的本質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首先,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其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再次,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帶有階級屬性。最后,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道德的功能與作用
1、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于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現為,它是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及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重要精神力量。
在道德的功能系統中,主要的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1)道德的認識功能。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是人們認識和反映社會現實狀況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方式。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觀念、道德準則、道德理想等形式,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認識自己對家庭、他人、社會的義務和責任,使人們的道德實踐建立在明辨善惡的認識基礎上,從而正確選擇自己的道德行為,積極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調節功能。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功能。道德評價是道德調節的主要形式,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是道德調節所賴以發揮作用的力量。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
2、道德的社會作用。
道德的社會作用指道德功能的發揮和實現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實際效果。
道德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在:
道德能夠影響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道德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存在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過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重要工具。
道德發揮作用的性質并不都是一樣的。道德發揮作用的性質與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相聯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經濟基礎、代表的階級利益所決定。只有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和進步階級利益的道德,才會對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素質的提高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否則,就不利于甚至阻礙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素質的提高。
真題解析:(2011年,第13題,單項選擇題)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于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能,其中最突出的也是重要的社會功能是
A. 辯護功能 B. 溝通功能 C. 調節功能 D. 激勵功能
(三)道德的歷史發展
1、道德的歷史類型。
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五種基本社會形態,與此相適應,出現了道德發展的五種歷史類型,即原始社會的道德、奴隸社會的道德、封建社會的道德、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在社會主義社會,有一部分先進分子,還身體力行共產主義道德。
2、道德的存在形式。
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在同一社會形態中,不同的階級或人群還會有不同的道德。在階級社會中,占社會統治地位的道德是統治階級的道德,而同時存在著的被統治階級的道德則總是處于從屬的地位。
3、道德發展的規律。
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路向前發展的。
4、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
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于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并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在中國傳統道德的發展演化中,公私之辯始終是一條主線。“公義勝私欲”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
《詩經》 “夙夜在公”,認為日夜為公家辦事,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
《尚書》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認為朝廷官員應當以公心滅除自己的私欲,這樣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
賈誼的《治安策》 “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顯示了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
“義以為上”、“先義后利”、“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后取”,反對“重利輕義”和“見利忘義”。這種提倡“先義后利”和反對“見利忘義”的思想,不但在中華民族的長期發展中起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我國當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義。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崇尚“仁愛”原則,主張“仁者愛人”,強調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克己復禮為仁”,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荀子 “仁者自愛”。墨子 “兼相愛,交相利”。
從仁愛精神出發,我國古人主張“和為貴”,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幾千年來,中國人始終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中華各民族始終互相交融,和衷共濟,形成了團結和睦的大家庭;中華民族始終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與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推崇仁愛原則、崇尚和諧、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在中國傳統道德中,謙敬既是個人自身修養的美德,也是為人處世的道德要求。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禮是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區分人格高低的標準。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左傳》上也說:“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
中國傳統道德在提倡謙敬禮讓的同時,提醒人們“事思敬”,“不居功”,“擇善而從”。老子曾以江海處下而為百谷王的事實,告誡人們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在中國古人看來,誠是指一種真實無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養心莫善于誠”。信是指一種誠實不欺、遵守諾言的品格。孔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民無信不立”。荀子則進一步將信推行于選賢治國,使信不僅成為朋友倫理、交際倫理的規范,而且擴至一切倫理關系皆應以誠信為本。
誠信的內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誠為本,取信于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人思誠,信以行義,“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誠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講究信用,遵守諾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道德需要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實現這種追求,就應當明智。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斷是非善惡的一種能力,認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來,“明智”則必須“好學”,學習既包括學習一般的文化知識,也包括學習倫理道德知識,是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和途徑。《禮記·中庸》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求人們通過勤奮學習,學以成德,學以成性,“變化氣質”。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認為“仁”這種道德品質和道德境界,對人們來說,并不是遙遠而不可達到的。人們應當“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認為,“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視“修身”,強調“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會環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影響。
真題解析:(2010年,第11題,單項選擇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大多數人都以為是才智成就了科學家,他們錯了,是品格。”下列名言與這段話含義一致的是
A.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B.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C.不學禮,無以立
D.是非之心,智也
(二)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
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是一個矛盾體,具有鮮明的兩重性。屬于精華的部分,表現出積極、革新、進步的一面;屬于糟粕的部分,則表現出消極、保守、落后的一面。
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既不能全盤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盤否定、全面拋棄。
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是否有利于建設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準,做好取舍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文化復古主義思潮,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后,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傳統文化的失落。所以 “返本開新”。另一種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都割裂了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復古論在對待中國傳統道德的問題上,只承認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個別性和特殊性,把傳統的東西與現代的事物完全等同,這實際上是否定道德的歷史和發展。虛無論則只承認中國傳統道德的個別性、特殊性,而否定中國傳統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這實際上也就割斷了道德的歷史繼承性。
了200多名志愿者;他發起成立“郭明義愛心聯隊”,從12人已經發展到2800多人,捐款40余萬元、資助特困生1000多名。
郭明義的精神是一塊磁石,在鞍鋼、在遼寧、在全國吸引匯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愛心行動,為他人奉獻、為社會分憂、為國家盡責,凝聚成巨大的道德力量,推進著當代中國社會穩定和諧發展。郭明義的先進事跡體現了“簡單中的偉大”。
編輯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