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類模式是:
1.對立統(tǒng)一模式。在理解和回答兩個事物之間的矛盾關系,辯證關系或對立統(tǒng)一關系時,一般都可套用這一模式。對立統(tǒng)一模式的基本點實質上就是六個字:對立,依存,轉化。其中對立是說明事物二者之間是不同的,依存和轉化表達的是統(tǒng)一關系。在哲學教科書中,諸如辯證法五對范疇,有限和無限,一般和個別,肯定與否定,相對性與絕對性,個體意識與群體意識,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以及穩(wěn)定與發(fā)展,民主與法制等幾十個問題,均可套用這一模式來進行記憶和答題。當然必須說明,這個模式只是一般性的,有的問題則帶有其特殊性,回答時應予注意,比如,形式和內容的辯證關系,既對立,又依存和相互轉化。但獨特之處在于二者還具有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的一重關系。
2.相互作用(或叫決定反作用)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適用于物質與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實踐與認識,國體與政體,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幾十個問題的記憶與答題。這一模式的基本點實質就是五個字:決定,反作用。比如,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不能表示為辯證關系,只能用相互作用模式來理解: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至于決定什么,反作用具體又如何回答,如何細分,如果考試時能夠記住該題的答案則按要求來回答,如果一時想不起標準答案,則可考慮:決定產生,存在性質,發(fā)展方向和規(guī)律等,反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等。
3.聯(lián)系區(qū)別模式。這種模式與上兩種模式相比,它的固定性,規(guī)律性要差一些,我們在此也勉強把它作為一種模式來看待。它的基本點實質上就四個字:區(qū)別,聯(lián)系。這一模式也可運用在社會規(guī)律與自然規(guī)律,法律與道德,哲學與具體科學,社會意識諸形式之間關系等幾十種問題的記憶與答題上。同上個問題一樣,當答題時忘記了要點,不妨考慮一下區(qū)別與聯(lián)系是否可以從這些方面找出來:產生,存在性質,發(fā)展方向和途徑,發(fā)揮作用的方法和特點等等。
應當說明的是,哲學中除了一大批問題可以分別(或混合)套用上述幾種模式以外,還有許多問題具有特殊性,即就事論事,這就無規(guī)律可循了,只能靠平時的學習,理解和記憶。
第四,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社會基本矛盾十分重要,它是理解社會歷史問題的一個關鍵。它可以細分為三個層次,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jīng)濟基礎),上層建筑。從前向后是依次遞進式的決定關系,由后向前則是依次的反作用關系,不論是決定關系還是反作用關系,都是依次的,而不可越級。掌握社會基本矛盾的這三個層次及其相互關系十分重要,很多問題都可以在這里尋到答題的思路。比如,進行或深化經(jīng)濟體制改革問題,屬于生產關系領域的變革,進行政治體制等的改革問題,屬于上層建筑領域的變革;講發(fā)展生產力的重要意義時,可以說能夠促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鞏固和發(fā)展,進而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以及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更好地體現(xiàn)生活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等;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意義時,因它屬于上層建筑,所以從逐級反作用考慮即可,即有利于社會主義經(jīng)濟制度(生產關系,經(jīng)濟基礎)的鞏固,完善和發(fā)展,進而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更好地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等。
總之,在學習時搞清楚社會基本矛盾各對矛盾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這樣在考試時就可以根據(jù)題目的要求,找到答題的思路和答案了。
相關鏈接:2007年10月自考鄧小平理論時事政治復習手冊
與更多考生交流,請進考試吧自考論壇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