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2012年自考“毛鄧三”考點串講(1) |
第 2 頁:2012年自考“毛鄧三”考點串講(2) |
第 3 頁:2012年自考“毛鄧三”考點串講(3) |
第 4 頁:2012年自考“毛鄧三”考點串講(4) |
第 5 頁:2012年自考“毛鄧三”考點串講(5) |
第五節 科學發展觀
一、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1.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2.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根本依據是“兩個沒有變”。
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論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4.提出的過程: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們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學發展觀。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黨的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把科學發展觀寫入了黨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行動的指南。
二、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1.含義: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深刻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個方面,完整地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聯系和內在要求,使我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2.主要內容:
第一,第一要義是發展。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支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第二,核心是以人為本。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要緊靠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第四,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關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三、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第一,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第二,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第三,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成果。
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第一,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第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三,繼續深化改革開放。
第四,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