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自考《新聞倫理與法規》考前輔導(一) |
第 2 頁:自考《新聞倫理與法規》考前輔導(二) |
第 3 頁:練習題 |
一、多項選擇題
從歷年試卷來看,多項選擇題有一定難度,尤其是多項選擇題中的判斷題難度更大些。
例一: 以下關于“應該”的說法正確的有
A、 非道德應該,是行為符合道德目的的屬性
B、道德應該具有可普遍化,成為每個人的應該
C、“應該”是行為能夠實現其目的的屬性
D、 非道德應該具有可普遍化
E、 新聞理論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新聞傳播主體“應該”怎樣或“應當”如何去做的問題
分析:這道多項選擇題有較大的難度。新聞理論中的“應該”理論本身理論性很強,涉及到教材第一章第三節,第四節的眾多知識,而且這些知識都比較難于理解。
“A”、教材8頁,“應該”分為“道德應該”與“非道德應該”,道德應該是行為符合道德目的的屬性,非道德應該是行為符合個人目的的屬性。根據這段論述,A說法不正確。
“B”、教材23頁,道德應該具有“可普遍化性”,非道德應該不具有“可普遍化”。B說法正確;
“C”、教材18頁,行為的善便是應該,善行為能夠實現其目的的屬性,便是“應該”;惡的行為不能夠實現其目的的屬性,便是“不應該”。C說法正確。
“D”、在分析B時,我們已經知道了D說法不正確;
“E”、教材9頁,從本質上看,新聞倫理或新聞道德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新聞傳播主體“應該”怎樣或“應當”如何去做的問題。E說法正確。
例二:關于新聞工作中的利用職權之便收受賄賂與收受禮金,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兩者性質基本相同
B、受賄違反的是刑事法律,會給新聞單位管理和社會利益造成嚴重危害
C、收受禮金目前仍然屬于不正之風的范疇
D、新聞工作者收受賄賂是一種嚴重的腐敗現象,同時也是一種犯罪行為
E、收收禮金主要侵害的是新聞隊伍的廉潔性,一般還不會給社會造成另外的物質損失
分析:這道題雖然也是判斷題,但是只是涉及到教材第九章新聞從業者的職務犯罪中“收賄行賄”一小部分的內容,因此與例一相比較,這道題比較容易些。
教材248頁專門講述了收受賄賂與收受禮金之間的區別,考生只要認真閱讀掌握了這一頁的知識,應該比較容易地回答出此道題。
說法正確的:B.C.D.E;
例三: 當前新聞媒體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A、 缺乏競爭 活力不足
B、設備陳舊 形式單一
C、語言粗俗 文風欠佳
D、不負責任 信口開河
E、平庸輕浮 矯揉造作
分析:這道題考核第六章新聞道德的失衡與錯位中“社會公器變成私人表達空間”中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
AB兩項中缺乏競爭,設備陳舊不是目前新聞媒體存在的問題;目前新聞媒體在新聞倫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應該是C,D,E。
二、名詞解釋題。
名詞解釋題一般都考核概念,定義。考生要注意的是:概念,定義掌握一定要準確,尤其要注意核心內容,核心詞。
例四:名譽權。
分析:名譽權與隱私權是教材第十章新聞傳播與民事侵權中兩個重要的概念。名譽權包括三方面內容: 1,是針對自然人,法人兩部分人;2,他們所應該享有的獲得社會公正評價的權利;3,有權要求別人不得非法損害這種公正評價。
例五:有償新聞。
分析:這是教材第六章新聞道德失衡與錯位中的重要概念。有償新聞包括三方面內容:1,以金錢或實物為中介;2,買賣新聞;3,雙方撈取好處,實惠。
三、簡答題
分析:簡答題一般都是考試大綱中規定需要掌握與理解(領會)的重點知識。簡答題如果是6分,則只需要回答出知識點就可以了,《新聞倫理與法規》試卷簡答題是8分題,需要考生在回答出知識點的基礎上再適當加以展開論述。
例六: 如何正確理解輿論監督中要“與人為善”。
教材在第一章第三節優良道德制定方法——“應該”的概念體系中專門論述了這一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相關“內在善”“外在善”兩個概念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如果考生對“內在善”“外在善”(手段善)概念沒有理解掌握,則是無法回答出這一問題的。
參考答案:“輿論監督要與人為善”的“善”是手段的善,強調的是監督的方式方法——以批評的方式教育人,以改正錯誤,解決問題為目的。這是新聞職業道德的要求。新聞工作者掌握媒介權力,左右著社會輿論的形成,在進行輿論監督時一定要出于公心,同時要采取批評的方式方法,以督促人們端正思想,糾正言行,改進工作為目的,促使問題向積極方向轉化。
四、應用分析題
也稱為案例題。這類題分值都比較高,一般來說難度比較大,要求考生在理解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來分析處理試卷所給定的案例。這里要強調的是,分析案例題不能夠天馬行空,任意發揮,必須依據教材內相應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發揮。
可采取三個步驟:第一步:認真閱讀案例,先要清楚案例所提供的具體內容;第二步:根據案例的內容調出教材中相應的理論知識;第三步,結合案例的具體情況,用相應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分析,解答。
例七: 某女在本單位值班,有歹徒闖入,對其加以侮辱,并搶走戒指一枚。該女報警,并向親友稱遭受搶劫,而隱匿了受辱之事。警方破案,某報予以報道,除了頌揚警方成績之外,還描述了事件的經過,對歹徒侮辱該女子的行為進行詳細的描述,并注明了該單位的名稱。新聞見報后,單位群眾議論紛紛,該女子的丈夫要將她逐出家門。該女子走投無路,將某報告到法院。
請用新聞媒介應該尊重公民的隱私,保護公民的隱私兩方面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隱私權是指個人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而又不愿為他們所知曉的或者不愿受他們干擾的私人事項。我國明文規定禁止擅自公布和宣揚他人的隱私,尤其是婦女隱私權益的保護。該報在傳播過程中注明了該女子單位的名稱,并且未經同意擅自公布,宣揚了該女子的隱私,構成了對該女子名譽的損害,法院應該支持該女子的申訴,判處該新聞單位與記者承擔新聞侵權的法律責任,對該女子進行精神撫慰,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等。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