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際溝通和吸引
[識記]
溝通的概念
廣義:人與信息的相互作用,人與機器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狹義:在社會生活中的人際溝通,是信息的發送者與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信息相互作用過程。在這過程中,溝通的雙方彼此交流各種思想、情感、觀念、態度和意見,從而建立一定的人際關系。
溝通的要素和模式
基本要素:
1.信息源:擁有信息并試圖進行溝通的人。溝通的過程由他們發動,溝通的對象和溝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們決定。信息源的權威性和經驗、可值得信賴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會影響整個溝通過程。
2.信息:主要是信息源試圖傳遞給目標靶的觀念和情感,它們必須被轉化為各種可以被別人覺察的信號,包括語詞的和非語詞的。
3.通道:溝通信息的傳送方式。面對面的溝通除了具有語詞或非語詞本身的信號以外,溝通者的心理狀態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時的反饋信息等,日常發生的溝通主要是視聽溝通。
4.目標靶:溝通過程中信息接受者。
5.反饋:溝通過程是一個交互作用的過程,溝通雙方不斷地將自己對接受到的信息的反應提供給對方,使對方了解自己發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對方是否接受、理解信息,他們接受信息后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從而根據對方的反應調整自己的信息發送過程,以便達到預期的溝通目的。
6.障礙:溝通過程中,障礙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個環節,發送的信息沒被有效和準確地編碼,沒有反應。沒能建立有效的溝通。
7.背景:溝通發生的情境。是影響溝通過程的重要因素。
人際溝通的類型:
1.言語溝通:語言是一定社會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人們用語言符號進行信息交流,傳遞思想、情感、觀念和態度,達到溝通目的的過程。是人際溝通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
2.非言語溝通:說和寫(語言)之外的信息傳遞,包括手勢、身體姿態、音調(副語言)、身體空間和表情等。
①表情:是非言語溝通的重要手段。人們通過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也通過表情理解和判斷他人的情感和態度,學會辨認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實感,是人類社會化過程的主要內容。
②眼行為:是表達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功能主要有:注意、勸說、調節、表達情感。
③身體語言或身體動作:觸摸也能表達一定的情感和信息,因而也常被人們用作溝通的方式。但身體接觸或觸摸是受一定社會規則和文化習俗限制的。
四類:象征、說明、調節、情感表露。
④服飾:從服裝上可看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經濟、職業線索和審美品位等。
⑤講話風格
⑥人際空間:人與人間的距離也是表露人際關系的語言,傳遞大量的情感信息。
[領會]
人際喜歡和吸引的條件
1.相似性與互補性:我們傾向于喜歡那些與我們具有相似態度和價值觀的人,并與之表現相互吸引。態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相似性起決定性作用,但當交往雙方角色不同,需要不同時,人們傾向喜歡那些行為與角色相符合的人。雙方角色不同,行為不同時,人們喜歡那些與自己能夠互補。
2.個人品質:人際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變得不再重要,交往者的內在品質越來越重要。
熱情是令人喜歡的重要個性品質,開朗比冷淡更具吸引力。真誠、幽默、有涵養、禮貌、有能力、聰明等,也是影響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外表的特點,比如容貌、體形、服裝等因素。
外貌因素在人際交往中也具有輻射效應。
3.接近性與熟悉性:空間上距離較近的個體,相互間接觸的機會多,能夠增進彼此的了解。尤是交往初期。
[簡單應用]
非語言溝通技能在社會適應中的意義
人際關系測量的基本步驟
(一)社會測量法的原理與假設
原理:在每一個群體中,成員與成員之間由于存在著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他們在心理上必然會產生相互影響,而這種相互影響也一定會反映在他們彼此之間的行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員之間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選擇行為或行為意向,就應該能夠了解成員之間的心里聯系狀況。
假設:在一個群體中,成員在不同評價意義上進行肯定或否定選擇時,就反映出了這些成員之間在該評價意義方面的人際關系狀況。
(二)社會測量法實施的步驟
其一是社會測量問卷或訪談
其二是對問卷或訪談結果的分析處理
(三)社會測量法的應用
社會測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群體內部三個方面的問題,即了解群體中最受歡迎的人,群體中有無非正式小群體,了解群體內部的人際關系整體狀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