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否定之否定規定在人類領導活動中的體現:人類最初的領導活動產生于原始社會人類的共同勞動,隨著分工的發展而發展。奴隸和封建社會的領導職能由生產資料的占有者行使,其領導活動屬于經驗領導,即憑借領導者個人的經驗、知識和才干來實施領導。其領導的實質是剝削階級的專制統治,領導與剝削階級的統治權力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科學領導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生產時代,強調專家式領導。人類領導活動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即從原始的平等、集體領導方式到個人專制,充滿階級剝削和壓迫關系的領導方式,又到社會主義新的平等關系、集體領導方式。每一時期的領導活動,總是受當時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社會政治關系、科學文化水平等因素制約的。
2.領導工作是一門科學來研究:領導工作是一門科學,理由有三:其一,領導工作是人類一種特殊的重要的實踐活動,實踐需要科學指導,這種實踐本身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科學內容,是產生領導科學的土壤和源泉;其二,領導工作有自身的特殊規律和科學內容,非其他學科所能代替;其三,領導工作是一門高度綜合的科學,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學問必然會產生新的知識和學問。
3.領導工作是科學和藝術的統一體:在各種領導活動中,領導者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很得要的,它允許領導者在其范圍內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充分發揮領導者的個人藝術,但這絕不意味著它可以是領導得個人隨意的活動,或是毫無目的的盲目的活動。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要建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的,任何領導者,只有按照領導活動的科學規律辦事,才能取得成功,如果超越規律隨心所欲,就只能導致失敗。因此,領導工作是科學和藝術的的統一體,是受領導活動規律所制約的客觀條件和個人因素的高度結合,領導者豐富多彩的個人藝術只有通過領導活動的客觀條件所提供的舞臺才能表演出來
4.領導活動研究的對象:領導科學是專門研究現代領導活動的矛盾、特點及其規律的學問;是研究領導者、被領導者、群體目標和客觀環境等要素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規律的科學。
5.領導活動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矛盾:要素:領導的基本要素包括:領導者、被領導者、群體目標和客觀環境。領導活動的基本矛盾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矛盾,以及領導者主觀指導與客觀環境的矛盾。
6.領導科學大體上的基本內容:領導科學是高度綜合的科學,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值得研究的問題十分而深刻,大體上包括以下一些最基本的內容:領導觀念的理論,領導職能的理論,領導體制的理論,領導者素質和修養的理論,領導方法、藝術、作風的理論,領導效能考評的理論等。以上可以概括為領導活動的主體、結構、過程,這些是領導科學研究的基本組成部分
7.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領導科學:一是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二是必須從我國四化建設的實際出發,面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三是必須繼承、發揚我黨的優良傳統,認真總結我黨的領導實踐經驗;四是必須有分析地借鑒國外和古代的領導思想。
8.領導科學產生的歷史條件有五:一是現代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需要十分細致、周密、及時的組織與管理,需要領導者的科學決策;二是最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領導科學的產生提供了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還有技術手段;三是人類領導思想成果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人類領導藝術長期凝煉、提高、升華的產物;四是人類的生產實踐;五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9.我國領導工作必須由經驗上升到科學的原因:領導科學是人類領導活動長期發展的產物。原始社會生產力狀況對應的是領導工作十分簡單,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相對應是經驗領導。歷史發展到資本主義時代,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需要,專家式領導、專家集團式領導應運而生并逐漸普遍化,經驗領導向科學領導轉變,科學領導的產生已不可避免。由此可見,領導方式應適應社會生產方式和專業化社會分工的需要。我國正在進行建設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極其偉大的而又復雜的創新事業。領導者的責任大大加強,領導工作的復雜程度空前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決策的正確或失誤,都會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就對領導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由經驗型領導轉變為科學型領導。沒有領導工作的科學化,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化
10.領導的屬性:領導的屬性就是領導和他事物發生聯系時表現出來的性質,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其自然屬性是指領導是社會共同勞動和共同生活的自然需要,具有帶領、引導、指揮、協調等自然屬性,各個社會的領導活動所共有。領導的社會屬性是指采取什么樣的領導方式,應由生產方式的性質決定;這種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屬性就是領導的社會屬性。(兩種屬性并不意味著有兩種領導活動)
11.領導的社會屬性決定領導的本質理由:一是領導的社會屬性規定著領導的自然屬性;二是社會屬性決定領導活動中主導要素得以形成;三是社會屬性規定著領導活動的基本要素相互關系;四是社會屬性不受自然屬性的改變的影響。
12.領導的基礎:⑴領導基礎是指領導活動賴以存在并發揮作用的根本條件,表現為一種綜合影響力。⑵權力是領導綜合影響力的基礎和前提。但要注意權力并不是一種最有效、更不是唯一的影響力⑶領導的綜合影響力的內容及其構成包括權力、品德、知識和才能;后三者為凝聚性影響力,是決定領導水平和成敗的關鍵因素。
13.領導者的特征:領導者的特征有五:一是擁有職權;二是負有責任;包括政治責任、工作責任、法律責任三是提供服務;四是富于創新;五是多重角色。
14.被領導者的特征:一是服從性;二是受動性,這是由分工以及被領導者素質相對滯后決定的;三是對象性,即領導者服務的對象;四是源泉性,這是相對于領導者所具有的創新性而言的;五是不擔任職務或擔任較低的職務
15.被領導者的地位和作用:一是被領導者是領導者的對應面,兩者相互依存,誰也離不開誰。二是被領導者起著產生與選擇領導者的根本作用。三是被領導者對領導效能起決定作用
16.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是一種對立統一關系:正確處理領導與被領導者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領導科學的基本問題。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系受到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制約,不同的社會條件形成不同的關系。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是一種對立統一關系,協調統一是共同追求的目標,但也不能忽視二者的沖突。因為二者所處的地位不同,觀察處理問題的角度不同,各自所代表的利益要求也不同,所以產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17.領導的特征:包括領導認識的特征和實踐的特征⑴認識特征:一是原則性,在我國是指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二是超前性,包括把群眾中不完全的先進認識轉化為系統全面的先進認識,善于把群眾中先進的認識轉化為方針政策。三是綜合性,指領導認識是一種多視角、多層次、多方面整合知識的過程,是高度綜合的活動。四是創造性,指領導者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疇,善于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五是系統性,即要有機地分析和利用各種要素。⑵領導實踐具有五個特征:一是依附性,即領導活動必須建立在其他社會實踐之上,隨著其他社會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二是目標性,即領導實踐是一種目標取向活動,其本質和目的在于實現目標。三是組織性,即領導只能在組織中存在與發展,組織是領導的結構系統、活動空間和運行框架。四是協調性,即領導要協調好各個層面、各個環節的關系。五是超脫性,即領導必須從根本上、全局上把握,從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
18. 如何做到社會主義領導的本質就是服務:社會主義領導的本質就是服務,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和經濟條件所決定的。服務是社會主義領導活動的中心內容,是各項領導活動根本目的和行為準則。服務包括指導性服務、管理性服務、事務性服務。強調領導就是服務,要正確處理三個關系:一是指揮員與勤務員的關系;二是主人與公仆的關系;三是教育者與學生的關系。
19.什么是好樣的被領導者:應該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和參政議政的知識、能力、能夠與領導者共同把握社會主義領導的正確方向,腳踏實地地實現領導目標。具體:一是要服從領導;二是要支持領導;三是要監督領導
20.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系: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有關系受到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制約。不同的社會條件形成不同的領導者和被領導的關系。一是相互信任的關系;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三是相互支持的關系;四是相互轉化的關系;五是相互監督的關系
21.領導職能的地位:一是領導職能是確定合理的組織機構、實現領導科學化的重要標志;二是領導職能是領導活動科學化的依據;三是領導職能的實現情況是檢驗領導活動結果的依據
22.領導的一般職能:引導、指揮、組織、協調、監督、教育
23.當代領導的基本職能:領導的基本職能是指貫穿于各種領導一般職能始終的職能,包括決策、用人和思想政治工作三項。領導者科學決策要注意五點:一要善于審時度勢,利用機遇;二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三要善于運用沖突;四要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識;五要善于評價。領導者用人必須注意:一是能級、能質對應,根據不同崗位的要求選用相應的人才;二是優勢定位,使人才發揮其內在的積極性和潛能;三是結構優化,不同人才配置得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內容和方法必須適應被教育者的思想發展變化規律;二是依靠群眾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教育者必須先接受教育
24.我國領導的總原則:一是黨的基本路線原則;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原則;三是民主集中制原則;四是群眾路線原則
25.領導的基本原則:一是統一領導原則;統一領導原則要求領導活動在一定時期內必須有統一的意志、統一的目標、統一的行為規范。統一領導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組織體制應該堅持統一領導的原則;二是人員序列應該堅持統一領導的原則。實現統一領導要正確處理好兩種關系:一是集權與分權的關系;二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系;二是分層領導原則;分層領導是指要在領導系統中建立合理的層次系列,掌握適當的領導幅度,正確處理層次之間的關系。分層由領導幅度決定,與領導職能相適應,應該促進領導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系統整體原則;系統整體原則要求領導者用系統的觀點去觀察和處理問題,正確處理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形成最佳的整體效能。四是權責一致原則;權責一致原則要求各級領導都要具有一定的職務、權力、責任和利益,并使它們成龍配套、相互一致,努力做到事有人管、管事有權、權連其責,利益與成績相關。權力與責任分離將導致工作虛位;五是民主公開原則;在領導活動中貫徹民主公開原則,一是能夠較好地體現出社會主義領導的本質就是服務;二是有助于領導決策;三是有利于群眾對領導實行民主監督;四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六是集體領導與分工負責相結合原則;集體領導與分工負責相結合的領導原則具體體現了民主集中制原則。七是相結合原則。相結合原則包括: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長遠目標與當前任務相結合的原則。
26.領導觀念具有社會歷史性:領導觀念具有社會歷史性,其形成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人們總是在具體的物質生產條件和社會關系環境中生活著,從此出發思考問題,就會形成各種具體的、歷史的觀念。不同的社會、階級、時代,就有著不同的領導觀念。同時,現代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條件下的領導觀念也是與小生產條件下的領導觀念有天壤之別。我們要看到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領導觀念的差異性
27.領導觀念在領導過程中的作用:領導觀念是一種巨大的相對獨立的精神力量,其作用有四:一是不同的領導觀念決定著人們采取不同的領導方式。二是不同的領導觀念決定著人們在領導工作采取不同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手段。三是不同的領導觀念決定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不同的觀察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四是不同的領導觀念決定著領導者采取不同的評價人和事的尺度。
28.領導者怎么樣樹立戰略觀念:一要重視對戰略依據的研究;二要善于提出戰略思想;三要明確地選擇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步驟;四要大力抓好戰略實施
29.正確理解領導觀念更新:變革的時代需要更新的觀念。我們今天處在一個觀念深刻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傳統觀念受到震蕩,新的觀念破土而出、新舊觀念交錯變化的時代。更新領導觀念不能割斷歷史,也不能隨心所欲。既不應把過去長期歷史形成的觀念都統統看成是過時的陳舊的,也不應把一切時髦的都看成新觀念。更新領導觀念的標準是實踐,要看新觀念是否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及生產力發展要求相符合,對社會的進步是否起促進作用。領導觀念更新應當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樹立那些符合時代需要,有利于推進四化建設的正確的、進步的、優良的新觀念;摒棄或改變那些已經過時的、錯誤的、落后的、腐朽的舊觀念。領導觀念更新是充滿斗爭的過程,因為舊觀念不會自動從人們頭腦中消失;新觀念的形成也需要一個理解、消化、熟悉和接受的過程
30.如何進行領導觀念的更新:總的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去武裝各級領導者的頭腦,堅持摒棄一切封建的、資本主義的觀念糟粕和精神垃圾,自覺抑制各種錯誤、腐朽思想觀念的影響。一是在指導思想上由小生產的自然經濟封閉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放型轉變;二是在領導方式上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轉變,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發展,知識經濟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三是在工作方法上由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以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大經濟、大科學發展的需要
31.經驗決策的特點及局限性:一是其決策方式屬于個人決策,靠個人的素質作出判斷;二是其處理的信息量有限,是一種定性不定量的決策。三是缺乏連續性和規范性,主觀隨意性大。局限性:依靠個人的有限的經驗、智慧,難以做出精確的分析判斷,這樣的決策盲目性很大,再則,它出缺乏連續性和規范性,個人的主觀隨意性極大,隨著領導者的更替,對某個問題的決定可能隨之改變。建立在小生產基礎上的社會發展相對緩慢,過程簡單,經驗決策方式基本上適應這種社會的發展水平
32.科學決策的特點:一是強調建立科學的決策體制,注重集體共同決策。二是強調決策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廣泛運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
33.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轉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當今高度發展的社會狀況同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化程度高,社會組織的規模擴大,社會活動的變化加劇,社會的信息量劇增。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決策的難度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泛。與小生產的時代相適應的傳統的經驗決策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這就必然要求從經驗決策方式到科學決策方式的轉化,要求領導決策的科學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決策的科學化提供了更新的更可靠的方法和手段
編輯推薦: